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复习提纲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复习提纲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一、公共性: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同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

二、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三、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四、公共产品: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五、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六、公共事业管理概念与特征:概念: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特征:1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公共性。

2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强制性。

3公共事业管理具有非营利性。

4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服务性。

七、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原则。

A,必须以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为管理的出发点,也作为管理的归宿。

B,必须以公众的特点和需要水平为依据进行管理。

C以维护和提高公众的利益为基本要求,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

2服务原则。

A,在宏观层面,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清楚认识到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本质上是服务而非管制,服务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核和基础。

B,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着管制的形式,但在根本上管制是服从于服务的,即管制是为了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根本利益。

C,中低层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其最基本的智能,管理就是服务具有最明确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3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A,在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的基础上,重视结果管理。

B,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外部管理。

C,必须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评价中,将社会效益作为绩效评估标准的最重要的内容。

4法治原则。

当代的公共事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或者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也必然是依法进行的管理。

八、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区别: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第一,管理的对象和范围上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而行政管理的对象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

第二,管理主体的区别。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

第三,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区别。

行政管理的手段较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较丰富。

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第一,管理的母的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公共利益,其目的是公益性的。

第二,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力是公共权力,这一权力是基于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综合。

第三,管理的性质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总体上是一种社会管理,企业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管理。

第四,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目的上的不同,决定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或机构在维持生存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第五,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

第六,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

第七,绩效评估标准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标准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重在公平。

在当代企业管理中,虽然也要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但对企业而言,由于其生存的基本要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目标。

九、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一)实践抽象法。

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和抽象,以获得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方法,就是实践抽象法。

这种研究法方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

(二)实体分析法。

所谓实体,这里是指一种物质实体,即占有一定的空间并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存在。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实体方法,就是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时,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作为一个实体来看待,重点分析该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实体活动的条件和规律等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法。

又叫问题法,它是包括管理学、法学、社会工作学等应用性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这些学科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

(四)比较分析法。

所谓比较分析法,通常是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与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或将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鉴别事物之间的异同及其制约因素等,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找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

(五)实验法。

所谓实验法,是指通过设计情境、控制条件、观察和分析对象活动以掌握因果关系,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一、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含义及六种类型(了解)含义: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类型: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公共关系环境等。

第三章:一、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概念、演变、决定因素:概念: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就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演变:(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保护模式。

又称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保守模式,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期出现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统筹,但其职能是有限的,有限的公共事业产品基本上由社会自行提供,市场也不介入这一领域。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干预模式。

又称为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或方式。

在这一种模式下,市场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极为有限的。

(三)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模式。

这是一种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夫人生产和提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分权,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和社会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决定因素:(一)公共需求。

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公众公共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公共需求是决定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因素。

(二)主体意识。

至为关键的就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能力。

(三)政府能力。

所谓政府能力,如果从社会产品的角度来看,就是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政府能力是涉及政府的各方面因素有机构成的结果,也是各因素相互合作的最终体现。

(四)这里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组织载体的非营利组织等的发育程度。

二、当代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一)公共提供。

是指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的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的需要。

其一,这类公共产品的受益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具体的对某些人提供服务,即没有具体的受益者,因而无法收费。

其二,这类事业产品在增加消费者人数时并不增加政府开支,因此,政府没有理由为新进入的消费这些产品的人进行消费。

其三,由于受益对象的不确定,因而即使政府要相对这些产品进行收费,那将是不明智的,因为这将妨碍这些产品效率的提高。

(二)市场提供。

是指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经费。

一是私人的完全提供。

二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提供。

(三)混合提供。

是指政府以成本价格为基础,通过政府补贴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

第一,公共生产下的混合提供,即以“政府补贴,政府经营”的方式进行混合提供。

第二,私人生产下的混合提供,即以“私人经营,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混合提供。

第四章:一、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通俗地说,就是政府干什么。

二、公共事业组织类型:政府、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三、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A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

B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

(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

A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B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

C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

D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四、非政府组织概念与特征:概念:就是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特征:一、组织性,也称正规性。

二、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

三、非营利性。

四、自治性。

、五、自愿性。

六、非政治性。

七、非宗教性。

五、事业单位概念及类型:概念: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性社会组织。

类型:A教育事业单位。

B卫生事业单位。

C农业事业单位。

D科技事业单位。

E文化事业单位。

F体育事业单位。

G城市公用事业单位。

H交通事业单位。

I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J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

K社会中介事业单位。

第五章: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了解)(一)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能。

(二)组织职能。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组织是一项依据一定的计划或目标,组成相关的部门实施必需的管理工作,是基本的管理职能。

(三)协调职能。

协调是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它与计划职能和组织职能直接相关。

协调的任务是保证计划和组织职能的实现。

(四)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基本职能,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具体的运作与最终目标联系起来,在这意义上,控制职能与计划组织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计划为控制活动提供标准,而没有控制的计划则难以实现。

二、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方法:1刚性方法。

A行政方法。

是指公共行政主体根据管理的客观需要,运用除法律、法规、规章外的规范性文件(指示、命令、规定)对公共行政过程施加控制的方法。

B经济方法。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经济方法是指国家利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影响公共事业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以保证公共事业的发展按国家意志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C法律方法。

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根据公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施加控制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