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作文素材与写作内容的关系。
2. 能分析判断素材运用的好坏。
3. 按要求能实际选用好素材。
教学重难点:
能分析判断素材运用的好坏;
按要求能实际选用好素材。
教学过程:
1. 导入。
《父亲》油画的赏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2. 辨析蚕茧带给你的思考,理解统一素材引发的不同思考与运用。
重点介绍分析《茧缚》开头,思考一个普通素材在具体作文中的运用变化。
3. 辨析此次期中考试作文“苦”的素材运用及其范围类型:
浮生茶—千年树妖(传说)
咖啡—妈妈、小姨(生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但上面爬满了虱子。
(名言)
莲心(自然物象)
品茗(生活)
张五常(人物)
生活就像是一颗裹着糖衣的药(比喻)
青春是苦的(哲理)
文学是苦的结晶(文化)
……
生活,人物,事例,传说,自然,名言,比喻意象……
明确:
原始素材转换的基本途径:提炼和强化;文学意义的典型化。
具体手法:形象的裁剪;背景(环境)的改动;细节的增添。
4. 进一步辨析此次期中考试作文“苦”的素材运用及其可能出现的错误。
张五常,青春
明确:
从素材到作品,我们应该怎么做?
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取素材中让自己印象、感触最深的那部分——“中心印象”。
关键在于准确扣题。
5. 课堂训练
看两幅图,从中选一幅,思考其内涵,写作一个片段。
要求:有材料,有观点(情感),有一定的语言表现力。
交流分析
6. 作业:
从“忙”“好奇心”“圈子”三题中选一个进行思考,搜索素材,列好详细提纲(题目,前后内容提示及所用素材),在学习《作文材料的有机转化》后完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