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我国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偶像崇拜成了中小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多元的时代和飞速发展的大众媒介,创造了异彩纷呈的偶像世界,放大了偶像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也改变了他们与偶像的关系。
中小学生的偶像是谁?他们如何看待偶像以及自己与偶像的关系?他们的偶像崇拜又有哪些新的特征?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认识今天的中小学生具有特别价值。
2011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学生偶像崇拜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办法,综合考虑我国行政区划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选取北京、四川、陕西、河南、辽宁和广东等6省(或直辖市),每个省确定省会城市和抽取一个地级市,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一个城区和一个农村,每个城区或农村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在被抽中学校的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根据等距抽样原则,在各年级内抽取等额被试。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4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66份;其中男生占46.0%,女生占54.0%。
基于本次调查的数据,本报告试图通过描述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探讨如何发挥偶像对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偶像究竟是什么?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即便是同时代的人,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当中小学生说:“某某是我的偶像”时,他们所说的偶像又意味着什么呢?1.偶像是喜欢的形象、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在中小学生看来,偶像首先是“喜欢的形象(50.8%)”,其次是“奋斗的目标”(37.8%)和“学习的榜样”(34.1%)。
可见,偶像首先反映的是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时尚追求,是站在平视的角度欣赏、喜欢的对象。
只有约1/3的中小学生将偶像视为学习并努力成为的对象,绝大多数并未赋予其较深意义,或将偶像置于较高位置。
不同年龄的学生偶像认识的内涵有所不同。
对小学生来说,偶像的成长导向意义较其他年龄段更为明显,41.4%的小学生将偶像视为“奋斗的目标”,高于初中生(37.2%)和高中生(31.3%);对于初中生来说,偶像的审美导向最为凸显,56.2%的初中生将偶像视为“喜欢的形象”,高于高中生(53.9%)和小学生(45.3%);对高中生来说,偶像的精神导向较为明显,40.3%的高中生视偶像为“学习的榜样”,27.9%将偶像视为“人生动力和精神支柱”,体现出对偶像精神内涵和品质的摄取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2.偶像的首要功能是娱乐82.2%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使自己的日常生活□赵霞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全国6省市6480名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赋予偶像更多的娱乐追求,更少的精神内涵;明星是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杰出人物崇拜的转变彰显价值观的转型;虚拟偶像突起,挑战传统偶像地位。
分析认为,当代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更多受到大众媒介影响,借助媒介力量以及加强媒介教育,是发挥偶像教育功能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生;偶像;崇拜图2:各年级中小学生崇拜演员、歌手、运动员的比例(%)有了更多娱乐”。
其次,偶像也具有榜样功能,58.4%不认为“偶像崇拜就是一时的娱乐”,78.1%“从偶像那里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76.0%“常用偶像来激励自己”,43.3%“向往像偶像那样生活”,32.3%表示“偶像影响了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
可见,偶像在行为模式等方面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参照。
第三,28.6%的人认为“偶像是自己的情感寄托”。
本研究对偶像的探讨基于当代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与界定,这是分析与解释调查结果的基本前提。
二、当代中小学生依旧热衷明星崇拜本次调查请学生在问卷上自由填写3个最崇拜的偶像的名字,并从提供的17个类别中选择该偶像所属类别,问卷分析时,我们将这17个类别归为六大类:一是明星,包括歌手、演员、运动员、模特;二是杰出人物,包括文学艺术及思想家、英雄、政治军事人物、科学家、企业家、劳动模范;三是师友,包括身边的同学/同龄人、高年级同学、老师;四是父母家人,包括父母、其他亲戚;五是虚拟角色,包括文学或影视动漫中的虚拟形象;六是自己。
学生共提名偶像10919人次,包括2584个人物,其中提名最靠前的10位是(括号中的数字是人次):周杰伦(660)、成龙(493)、张杰(430)、刘翔(348)、许嵩(325)、杨幂(260)、雷锋(187)、魏晨(160)、罗志祥(153)、姚明(150)。
在这10人中,明星有9人,杰出人物仅1人。
总体来看,68.4%的学生最崇拜的是明星(歌星37.0%、影星20.5%、体育明星10.3%、模特0.6%),其他依次是杰出人物(13.7%)、师友(5.9%)、虚拟人物(4.9%)、父母家人(3.9%)、自己(0.6%);随年龄增长,对杰出人物和虚拟人物的崇拜增多,对师友的崇拜下降,对父母的崇拜先降后升,而明星在各个年龄段的选择率都最高,均在六成以上,令人瞩目。
明星崇拜呈现出以下特点。
1.明星崇拜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年龄在偶像崇拜中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
本次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明星崇拜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初中达到顶峰,高中阶段有所下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崇拜明星的比例分别为69.2%、70.9%、62.7%。
在小学生和高中生最崇拜的前10位偶像中,均有9位是明星,初中生最崇拜的前10人则全部都是明星,呈现高度娱乐化的特征。
岳晓东认为,偶像崇拜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具有突出的阶段性和过渡性特征[1]。
因此,明星崇拜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最为凸显,青春期过后则有所缓和。
明星崇拜表面看来是对时尚的热情追逐,实则反映出青春期少年对自我形象塑造的探寻和幻想。
年龄对明星崇拜的类型也有影响,影视明星在小学生中最受欢迎,歌星在初中生中最受欢迎,体育明星则在高中生中最受欢迎。
调查发现,对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的崇拜有不同的年龄趋势(见图2),对歌星的崇拜随年龄先升后降,在初二比例最高(44.6%);对影星的崇拜在小学五年级时达到顶峰(25.7%),此后一路下降;而对体育明星始终低于对歌星和影星的崇拜,趋势是先降后升,初一、初二最低(7.4%),高二最高(12.6%)。
不同年龄学生偶像的偏好,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有关,同时反映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探索与变化。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概括阶段,能够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影视作品精心营造的视觉画面,曲折生动的剧情发展,美丽迷人的剧中人物,最能迎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所以小学生偏爱影视剧中的偶像。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更能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情绪情感或精神,他们的兴趣转向了音乐,歌星更令他们着迷。
高中生初步具备了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对待事物逐渐形成客观理智的态度,明星的光环逐渐褪色,他们不再轻易为表面的光鲜或标新立异所迷惑,对歌星和影星的兴趣都有所下降,转而追求更具人格魅力的偶像。
2.偶像以男性居多偶像选择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相比较而言,女生崇拜明星的现象更加突出。
本次调查发现,69.3%的女生崇拜明星,而男生为67.1%。
具体到各类明星,女生崇拜歌手、演员、模特多于男生,男生崇拜体育明星多于女生。
在女生最喜欢的10位偶像中,有8位影视歌明星,只有1位体育明星。
而男生最喜欢的10位偶像只有6位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则有3位。
偶像本身的性别差异也非常显著,男性偶像占绝对优势。
在中小学生最喜欢的10位偶像中,9名为男性,仅1名女性。
其中,男生选择的前10位偶像全部是男性,女生选择的前10位偶像也只有2名女性。
研究者普遍认为,性别因素在偶像崇拜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决定了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偶像选择和崇拜方式。
Boon等人的调查发现,加拿大青少年列举的崇拜名人中,85%是男性。
其中,较多的女孩选择有吸引力的异性作为偶像,而男孩则更倾向于将同性中的佼佼者视为心目中的英雄[2]。
Teigen等通过对2700名挪威高中生的调查发现,男生往往更青睐偶像的才能,而女生更崇拜偶像的外表特点[3]。
本次调查也发现,男生更看重偶像的成就名气,而女生更看重偶像的才华形象。
女生更多选择异性偶像,体现出女性容易陷入对偶像的浪漫幻想这一特点。
具有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特征的明星偶像会成为女生情感依恋的目标,甚至成为她们心目中的理想恋人。
而男生选择同性偶像,更多体现出自我认同的需要,在同性偶像中寻求认同对象,以帮助自己走出迷惘状态,达成自我确认。
3.明星崇拜趋于国际化当代中小学生的偶像中有许多来自日韩或欧美的明星,最受欢迎的偶像排名第11位和第12位的就是两位欧美明星,第11位是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球星科比·布莱恩特,第12位是加拿大少年流行歌手“90后”偶像贾斯汀·比伯。
此外,迈克·杰克逊、勒布朗·詹姆斯、艾薇尔、梅西、Lady Gaga等国际乐坛、体坛的天王、天后们也多次被提名。
在全球化强劲的浪潮冲击下,当代中小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加新鲜、多元的时代。
在市场和传媒的推动下,中国流行逐步和国际流行共生,国外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使得他们面临的流行文化呈现一种复杂、纷繁的景观。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人生阶段,更具开放性,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多元文化下成长的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在他们中间,多元社会价值必然普遍存在。
4.选择偶像受媒体影响明显本次调查中,57.3%的中小学生表示选择偶像主要受到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源。
尤其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为中小学生接触明星提供了便捷的手段,QQ群、百度贴吧、微博等成为明星偶像与粉丝互动的沟通平台。
明星与传媒的关系日益紧密。
一方面,明星通过传媒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传媒通过明星参与娱乐节目、电影、肥皂剧、网络互动等赢得观众和市场,传播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文化研究者认为,偶像是媒体工业生产出的文化产品。
同时,媒体巧妙地运用情感、道德和艺术的方式修饰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工具性关系。
例如,将偶像的成长过程描述为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将偶像树立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益人士等。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些感人的故事来强化受众对偶像的崇拜。
媒体也会通过对偶像赋予荣誉、成就和地位等来淡化商业色彩[4]。
从中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关系非常隐蔽。
本次调查中,64.8%的中小学生否认“流行偶像是为了商业利益塑造出来的”,63.5%不认为“明星是包装出来的,真实形象并没有那么好”;43.2%的中小学生认为,那些一夜成名者的成功是努力的结果,33.5%认为是努力加运气使他们成功。
中小学生对明星的崇拜,看似出自完全自主的选择,实则受到商业和媒体力量的支配,一旦陷入盲目崇拜,更可能会导致他们思想上的盲从和道德判断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