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优秀教案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走近大师,引童年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问题预设: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
这一切都是“灰黄”的。
(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灰黄)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
(屏显)灰黄的童年就是的童年。
教学预设: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
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最后被迫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
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
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
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1.品读第一部分: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教师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
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屏显)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
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赋得永久的悔》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
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赋得永久的悔》教师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
贫贱家庭百事哀。
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屏显)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
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赋得永久的悔》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
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
“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给“灰黄”不一致了呢?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
“最高享受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带泪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种生活的苦痛!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增加下面的内容:屏显: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
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
”、“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
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
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四、资料链接,悟童年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
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
(屏显)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屏显)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教师小结: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
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
(板书:一代大师)五、关照自我,说童年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
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
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生谈自己的童年。
下课!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检查达标”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其余的环节,基本上都顺利的实现了。
课后,老师们的评价还好,我个人认为有下列优点和不足:(一)可取之处:2、注重了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与理解,避免架空分析。
4、导学案的设计梯度分明,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完成整篇课文的学习。
(二)不足之处:1、时间把握不足,对课堂教学进程的整体掌控上还需加强。
2、未重视小组评价,不利于小组建设,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今后要牢记的地方。
3、在点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时,没有给予学生明确的答案,使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完成导学案,影响了学生对课文主题及重点语段的理解。
因此,在了解学生课堂收获方面,今后要加强。
4、课堂上对C类学生的关注还要加强。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我是有很大的压力,虽然我总想把自己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和听课老师,让同事们听了课之后有所帮助,学生们能够学的更轻松、更有收获,但是一节课,总还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是课改以后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没有充足的、现成的资料供我参考和使用,于是我自己带着课后问题先认真研读课文,在熟读课文之后,设置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维目标紧扣课标,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突出,易于不同的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共设置7个教学环节,检查这个环节非常有特色,对于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上课时以检测的形式出现,做选择提和让学生运用词语进行写话,学生的写话非常精彩,内容丰富,运用恰当,有明确的中心,可以看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非常到位,这一教学形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