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绿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

201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

绿皮书同时指出,我国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而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0.1%。

绿皮书预测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到2019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

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中央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把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

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

绿皮书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县级城市(包括县级建制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的中心城镇)的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或超过20万、50万的临界值。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按照全新标准统计,绿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

地级以上城市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超过百万;省会城市中,除银川、拉萨外,其他城市市辖区人口也超过百万(也就是说,省会城市中只有银川、拉萨属于中小城市);地级城市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东部地区的地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多超过百万,以山东省为例,15个地级城市中,只有滨州、德州、威海、东营等四个城市城区人口低于百万。

与此相对应,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地级城市市区人口均未超过百万。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市辖区常住人口低于百万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占比56%。

在368个县级建制市中,除了昆山等极个别发达城市的市区人口接近或略超过百万之外,多数建制市市区人口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都归属为中小城市。

此外,全国有50个地级区划、1580个县级行政区划(1463个县、117个自治旗县)并非建制市,但这些地区(州、盟)、县(自治旗县、旗)的中心城镇,也已经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建制市的市区较为接近,中心城镇居民享受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也归属于中小城市。

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个,其中地级建制市162个,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50个,县级建制市368个,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580个。

最后,绿皮书指出,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绿皮书还特意强调了全国十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的发展经验,江苏省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湖南省长沙县、山东省邹平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安徽省宁国市、内蒙古准格尔旗、黑龙江省肇东市、河北省武安市等十个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

这些城市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了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国首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绿皮书2019年10月23日,在湖南省长沙县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绿皮书。

该绿皮书以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法律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实际,对中小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入剖析,对中小城市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和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该报告会聚了国家相关部委司局长及国内知名学者二十余人,历时一年撰写而成。

国务院参事牛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担任总报告的主笔。

绿皮书首次框定了中小城市概念。

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依据此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

截止2019年底,全国共有2160个中小城市,其中地级212个,县级1948个。

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1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

201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

但是,我国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而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0.1%。

中小城市论坛组委会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在报告序言中指出,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全局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城市化率的提高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

推进城镇化,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也对中小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期望。

绿皮书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到2019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

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绿皮书也给出了明确思路:要坚持科学指导,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确立差异化的城乡建设指导思想,坚持城镇化发展的特色性、协调性、统筹性,走相对集中紧凑、城乡有别的中小城市城镇化道路。

合理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做好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中心的小区域规划,积极开展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重点促进县城关镇和重点镇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出台促进国家重点镇发展的扶持政策,将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优先向重点镇配臵。

推进城镇建设多元投资、科学建设,实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通过城镇化努力解决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确立低碳生态发展目标,推进中小城市绿色城镇化发展。

在谈及2019年为何以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主题时,委员会秘书长杨中川指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其基本内涵在于:第一,经济增长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不但不会恶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第二,向生态环境要效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将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

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走绿色发展道路,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和我们中小城市评价工作始终倡导的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调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绿色发展的核心。

中小城市要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增长,就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谨防盲目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等误区。

杨中川秘书长同时强调:对中小城市来说,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分享是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绿皮书分析了当前影响中小城市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居民收入缺乏良性增长机制、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外来人口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三个方面,并且将推动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着力点归结为三点:一是促进居民稳定增收;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推动外来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绿皮书通过专门的篇章深入推广了全国十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的发展经验,江苏省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湖南省长沙县、山东省邹平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安徽省宁国市、内蒙古准格尔旗、黑龙江省肇东市、河北省武安市等十个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