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阅读活动《快乐阅读感受中华经典》阅读活动主题报告一、阅读活动背景与现状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提高阅读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常规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尽人意。
近年来为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在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部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省区都是逐步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
这对于农村教育来说,真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普九”验收后,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各种教育设施齐全了。
学生要看看课外书藉、老师要查查资料等已经成了近在咫尺的现实。
但是有关机构通过对数十所学校的深入调查和详细的了解,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普遍对课外阅读兴趣匮乏,甚至多数毫无兴趣。
按照“普九”验收的指标要求,就要完成图书借阅的相关资料。
于是学校没有办法,只得采取多种方式,强制学生阅读。
比如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将图书统一从图书室借出,分给学生阅读,指定学生完成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完成读书笔记等。
事实证明强扭的瓜是不甜的。
从学生的阅读情绪、心得体会等来看,效果是不理想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很多学生家长根本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学生看课本以外的书就是孩子“一天只知道看小说,能读成什么书?”因此,要么是责备,要么是抱怨,甚至横加干涉,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基本是给予完全的否认。
因此,农村学校的学生普遍的课外阅读量少,作作文能力低下,也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进程呢,已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阅读活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本阅读活动课题的探究,将语文学科特点与传统文化经典传承细化结合,探索课外快乐阅读对语文本学科教学的作用、意义与影响。
其现实应用价值体现在:1、对初中学生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经典书籍进行价值判断。
增强学生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学生切实感受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使他们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生活。
2、对初中语文教师的作用。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精神世界,享受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全面自由发展。
3、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将优秀文化经典纳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传承平台,创新传承方式的同时丰富课堂内涵,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4、对传统教育传承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在其中更是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重视教育阵线对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性,让“沉睡”在经典古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复苏”与传播。
三、阅读范围的界定与解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需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可能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他的阅读的范围应该是来自三个方面的,即教材、教师和个人的爱好。
学生的个人爱好是无法预期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材和教师都下功夫,以往在学生读什么书上往往是问语文老师该读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由语文教师来做主要回答的。
因为教师只能起着示范和提供参考的作用。
教师不应该承担开列书目的任务,而应该由教材提供完整的、系统书目要求,而且这种提供要体现出一贯性,即从小学阶段就告知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书目,这样所能起到的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当这些书目成为教材的指定学习内容,那么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也就不会完全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压制学生的阅读了,因为我们给了学生一个正当的阅读理由。
在教材提供了系统的书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身的阅读经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再灵活地指导学生的具体进行阅读就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了教材的全面支持和教师的正确指导,自然也就懂得如何确定自己的范围了,在阅读什么这个问题上应该首选本国的经典著作。
就语文教学来看,“语言文字教育”不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中国教的是汉语,在法国教的是法语,在德国教的是德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具体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肯定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四、阅读活动指导思想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劳动人民便开始提倡读书,书籍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如今的信息时代,一切飞速发展,如果不读书、不学习,那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好的读书习惯要从小培养,让书籍走进孩子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能力,从中体验读书的快乐!著名的作家斯蒂夫也曾说过:“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而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读名著,诵经典,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
通过开展以读书为内容的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名著陪伴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快乐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
同时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诵读经典”的校园读书氛围。
五、阅读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爱读书,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欣赏能力。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动笔,从而感悟文学的内涵和人生的哲理,放飞思维,陶冶情操。
3、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4、争取通过这次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高修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获取知识,增长见闻。
六、活动内容1、营造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记住班级读书口号:“读书快乐,快乐读书!”要求每个同学无论是早晨还是中午,走进教室就看书。
2、诵读经典的古诗词,感受文化经典中的内涵。
3、读中学推荐阅读的书目。
4、摘抄阅读中的精华、经典语句,交流反馈,征集凡人名言的读书名言,制作书签。
5、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并且书写阅读笔记、制作手抄本、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展览。
7、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
七、活动要求(一)对学生的要求:1、保证时间。
保证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充分利用早上和语文主题活动课,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2、营造书香环境。
(1)贴名言。
发动每个同学到课外去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写在画纸上贴在教室里的读书角旁,每周更换一句,让同学们体会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聪明。
(2)图书角。
班级向图书室借书,在发动学生自己带书来充实图书角的图书数量,丰富同学们的阅读资源。
(二)对教师的要求:1、指导老师教给良好的阅读习惯(1)勤查字典。
鼓励学生遇到生字时能“咬住不放”,勤查字典,不光要知道字音,还要了解一下字意,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
(2)快乐积累。
我们提倡学生在看书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采蜜集,每天摘录几个好词或几句好话。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对不同的读物,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读故事情节强的文章,可以默读;读优美的诗歌、散文、书信时,可以美美地朗读。
(4)指导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每周一篇童话、一首古诗、一个神话故事,每天用十分钟交流读书所得,利用课外时间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2、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3.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博览群书,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去引导学生。
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的故事,诱导他们去认识这些英雄和名人,从而去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
4.以身作则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首先应该喜欢阅读,养成善于读书睥好习惯。
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涵养,用自己的“一桶水”去影响学生的“一碗水”。
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会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会引起学生自觉地去阅读,从而使学生会汲取知识、丰富知识。
5.引导欣赏写好文章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但欣赏好文章却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学会欣赏别人的文章对自己也是很大的提高。
教师通过阅读把好的文章、好的书籍拿出来与学生一起欣赏,引导学生从中去感悟,这种方法我深有体会。
因为进入图书室,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到底选择哪些常常无法着手,同学或教师就应把自己读过的有趣味或价值的书推荐出来,或把自己阅读后的感悟或精彩的东西和大家共同欣赏,这样一来老师所流露出来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就会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和快乐,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他的整个人生。
6.体验收获喜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同时要经常通过召开读书汇报会、办黑板报、办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传移叙述自己读过的书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把好的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等和大家一起欣赏。
将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或名言警句编辑在黑板报上,大家共同欣赏。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把做得好的拿到班级上表扬共赏。
在班级上适时举行一些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等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7、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
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
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囫囵吞枣、忽视汲取文章中有用的东西,建议注重以下几种方法的指导:(1).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
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