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2018年初三年级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2018.6班级开展以“筷子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7题。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
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
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为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功能。
后来,①筷子多是竹子做的,②在“快”字头上加上“竹”,就成为今天的“筷”了。
筷子的出现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④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
凡是使用过筷子的人,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易卦解: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
兑,为口,为吃。
筷形直长,为巽(xùn)卦。
巽,为木、为入。
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
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
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
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有人认为成语“”就是由这儿来的。
构造简单的筷子包涵着丰富的学问。
上半截方型,下半截圆型。
方与圆,隐含了人世间的多少玄机。
【甲】做人,【乙】处事,方圆并举谋取成功。
“圆和方”是中国人传统的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方”是指做人的原则与气节,是光明正大、明辩.是非善恶的高尚品格;“圆”是指处事的方法与手段,是机智圆通、灵活老练的精妙技巧。
这看似简单、朴素的思想,却也足足穿透了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直到今天仍迸.射着灿烂的辨.证的光芒。
1. 下列对加点的黑体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挟”字的读音是xiáB.“象”字的第六笔是撇。
C.“迸”字的读音是bènɡD.“辩”与“辨”应互换位置。
2. 根据文意,将以下备选词语中分别还原到文段中的【甲】【乙】处。
(2分)A.方中有圆B.圆外有方【甲】_______ 【乙】_______3. 文段中①②③④处填入的关联词语合适的一项是。
(2分)A .①因为②所以③既④也 B. ①由于②因而③不仅④更C .①既然②那么③既④也 D. ①虽然②但是③不仅④更4.筷子是成双成对使用的,因而常常赋予其寓意。
下列选项中的成语无法由筷子赋予寓意的一项是(2分)A.同甘共苦B.相濡以沫C.一箭双雕D. 情同手足5. 文段中“”处应填入的成语是。
6.请将以下对联补充完整。
(2分)上联:筷子一双尝五味下联:经书百部7. 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其通俗的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
你天天都使用的筷子,常常让人们联想到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和伙伴等。
你能结合上述提示以筷子为谜底创作一条谜语吗?当然,有创新更好。
(3分)答(打一厨房用具)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一)古诗文默写(共3分)8.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分)9.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
(2分)(二)古诗词阅读(共7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然后写下了这首诗。
)10.曹操这首诗借景抒情,请结合本诗具体说明。
(2分)答:11.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描绘出这几句诗所构成的画面。
(2分)答:12.古诗词中含“水”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①,”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②”,再如“③”等(只写一句)。
(3分)(三)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15题。
(共8分)[甲]①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②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①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③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④歼焉。
②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⑤,不禽二毛⑥。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①宋公:宋襄公。
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附近。
③司马:官名,当时由子鱼担任。
④门官:守门人,在战争中担任近卫军官,负责保卫国君。
⑤不重伤:不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⑥二毛:头发花白的老年人。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彼竭我盈.盈:(2)公伤股.股: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翻译:15.甲文的齐鲁长勺之战和乙文的宋楚泓水之战,虽然一胜一败,但造成胜败的原因却有某些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分析一下。
(2分)二、名著阅读(共5)16.《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但他们都凭借自身的智慧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请概括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次险情,并谈谈你从他们战胜险情的过程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3分)答:17.“信”,即诚信。
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面材料,用上一组关联词,谈谈你对“信”的认识。
(2分)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④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⑤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十三章)⑥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⑦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李白《侠客行》)答: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19 题。
(共6分)材料一2018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可推及我国人口12.84亿,其中城镇居民占52.1%,农村居民占47.9%。
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
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的3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6年的2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2017年有59.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6年的55.3%上升了4.4个百分点;71.0%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6年的66.1%上升了4.9个百分点;14.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6年的7.8%上升了6.5个百分点;12.8%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较2016年的10.6%上升了2.2个百分点。
有63.4%的成年国民在2017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6年的62.4%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33.62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3.81期(份),我国成年国民中,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十本以上,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材料二图一:综合阅读率十年间变化图二: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材料三以色列人爱读书,爱买书,爱写书。
在以色列,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无论是车站还是广场,专心致志读书的人随处可见。
在每个家庭里,书房是必需的。
在安息日期间,犹太人开的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都停业,交通全部中断,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家中安息和祈祷,严禁走亲访友和外出郊游,但只有一点是允许的,那就是读书和买书。
倘若你从阳台上向下眺望,你会发现海滩上空空荡荡,大街上寥无人迹,只有书店开门营业。
每个书店里都生意兴隆,看来以色列人对书的酷爱似乎胜于宗教。
以色列实行文化开放政策,书店里各种观点各种版本的图书一应俱全,从最深奥的到最通俗的,都有大量的读者。
在街头报亭里,可以买到头天出版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世界报》等西方大报。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仅5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890种刊物。
而在以色列书刊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每份报纸大多是每天48版,售价6美元,若订一份报每月就是180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每家每年至少订阅好几份报刊。
此外,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每月阅读1本书,全国平均每4000人中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全国500万人口中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
正因为如此,以色列才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一个嗜书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18.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张图表的内容,描述当前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现状。
答:19.综合三个材料,请你分别对我们的政府、国民和自己提出一条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
答:(二)阅读《怀李叔同先生》,完成20-22题。
(9 分)怀李叔同①先生丰子恺②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
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