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恩格斯说的“没有希腊、罗马奠定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塑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有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在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
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诗往往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去。
不过,他并不完全否定艺术。
在《国家篇》中,他曾把音乐等当成是培养儿童心灵美的重要手段。
在《法篇》中,他认为经过“立法者”审定后的艺术,仍然应当欢迎。
他极力赞扬美的理念,用灵魂回忆说的观点,说明见到了现世的形体美,因而回忆起生前见过的理念美,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和追求。
对于文艺创作,他提出了有名的神灵凭附的迷狂说。
对于比例、尺度等形式方面的美学问题,他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在哲学上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四因论”。
例如就建筑而言,建筑材料是质料因,建筑设计是形式因,建筑师是动力因,建筑物本身则是目的因。
四因统一起来,方才构成宇宙万物。
他认为,不存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艺术也不是“影子的影子”,而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由于艺术通过现象所反映的是本质,所以艺术比历史更真实,更带普遍性。
艺术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
丑的事物经过惟妙惟肖的模仿,也能引起人们的愉快。
亚里士多德也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艺术挑动情欲、败坏品德的观点。
他认为悲剧的作用,能够把人们最根本的两种感情“怜悯”和“恐惧”加以净化,从而达到心境的平静,恢复心理的健康。
亚里士多德不仅探讨了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且探讨了艺术中的心理学问题。
他经常联系政治和道德来探讨艺术对心理的影响。
在《诗学》中,他从形式的安排上,谈体积不能太大、太小,在结构上要显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等等。
在《修辞学》中,他从事物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来谈美。
在《伦理学》中,他对美感经验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
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普罗提诺的地位很特别,他把柏拉图的某些美学思想深化了,同时又把柏拉图的理念说向着神秘主义的方向发展,建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到中世纪。
“太一”是至善的、完满的,从它流溢出“理性”,从“理性”流溢出“灵魂”,再从“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
当理念流入到混乱的事物中,使之取得了整一的形式,就产生了美。
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
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
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
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
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
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欧洲中世纪起于 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方济各(1181~1226)说,上帝派他来踏平尘世的美,目的是要使人懂得美都来自上帝。
A.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差不多对人世间所有的艺术,都加以谴责,并说那些把荷马所写的神和罗马剧本所写的神当成榜样来歌颂的人,都应当下地狱。
托马斯·阿奎那以及其他一些中世纪的神学家,都毫无例外地敌视人世间的美和艺术。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
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创造的各种对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
传说为狄奥尼修斯 -阿里奥帕吉特所写的《论神的名字》,把美看成是神的一个名字,认为美是神的一种属性。
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
中世纪继承了柏拉图对于艺术的谴责,认为艺术是一种欺骗,挑动感情。
但是奥古斯丁说,艺术欺骗的目的在于求真。
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
③重视形式。
形式来自上帝。
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
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④美是有等级的。
柏拉图给美划分过等级,新柏拉图学派更加重视美的等级。
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越是物质的就越低级;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级。
这不仅反映了中世纪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也反映了中世纪美学思想重精神轻物质的神学唯心主义的根本性质。
中世纪美学思想复杂而又矛盾。
它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在中世纪美学思想的胚胎中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
这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时期,史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意大利学者斯卡里杰认为:美不再是来自上帝的赋予,而是来自人为了创造“第二自然”对自然所作的选择,标志出人的力量。
人的机智和手艺、人的创造力和发明,使人自己能够从杂多的自然中,经过选择和安排,创造出有机的和谐来。
当时的绘画虽然大多仍采用宗教题材,但其表现的却是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哲学家和艺术家为了提高艺术的地位,大力声称艺术是为上帝服务的工具,它能够参与到上帝的智慧中去。
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反对神学的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这时期的艺术家,既有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实际经验,又有广博的知识,他们大多具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修养。
他们懂得自然科学和数学,学习解剖学和透视学,刻苦进行艺术技巧的锻炼。
卡斯特尔维屈罗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一书中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对于困难的克服,一幅绘画是以其显而易见的技巧征服了观众”。
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技巧,要追求的是智慧,是事物的形式和原因的解说。
达·芬奇在《手记》中,直接称绘画为哲学,说画家不仅是用眼睛执着地观看自然,而且更多地要“思考他所观看到的一切”。
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这个时期虽仍袭用柏拉图和中世纪的镜子比喻,但在意义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自然不再是神的外衣,艺术应当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再现客观的自然。
这样,观察自然和模仿自然,逼真地再现自然,就成为当时的美学思想对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
达·芬奇说:“画家应当研究包罗万象的自然,在内心里研究他所看到的一切,利用他面前每一种物种的最优秀的成分。
就用这样的办法,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万物,使之变成第二自然。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才实现的。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继文艺复兴运动后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复古主义文艺思潮。
17世纪的法国,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下,建立起法兰西学院,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形成了新古典主义。
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
它在哲学上的奠基人是R.笛卡尔,在美学上的“立法者”是N.布瓦罗-德斯普尔里(1636~1711)。
笛卡尔是心体二元交感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其他情绪都是由这六种原始情绪派生出来的。
人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内心感到一种理智的喜悦,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爱憎,完全属于一种心灵的情绪。
笛卡尔以数学家的清晰和熟练,对音乐和谐所涉及的几种简单整数比,作了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