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导学案平顶山市叶县龚店乡中心小学刘秋红设计导学案就是落实教学常规得首要任务。

就是教师上好课得前提与基础,也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得重要保证。

如何设计导学案,我将从“设计导学案得三个前期准备工作与各环节应注意得问题”几个方面谈谈我得想法。

一、课前备课很重要。

1、读熟五本书。

一就是读熟《课标》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这两本书就是教学得基本依据。

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教学目得、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各年级得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得联系与衔接。

二就是读熟教研室编写得《且行且思》。

这本书涵盖了我县对生本理念下得“三学小组”模式得理论引领、基本流程、操作要领、经验总结、问题反思等,都有明确得解读与介绍。

在第97页,对“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模式新授课教学流程及要求”有明确、具体得要求。

三就是深钻教材、读熟《教师用书》,教师要通过通读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得脉络,理解课标精神,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得编写思路、从微观审视每册、每单元、每课时得目标要求。

如:《教师用书》要三读:一读整册教材说明;二读单元教学建议,三读课时教学建议。

每课时,在教师用书中都有具体得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我们一定要瞧清编写意图,灵活使用教材,领会教学建议,捋清教学思路。

2、全面了解学生。

备课要从学生得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得思想状况与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

注意学生得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适当开展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就是实现“以学定教”得重要手段。

它不同于以往得“预习”。

它在传统预习得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

低年级得前置性学习应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

如:有关时间认识得教学内容,可安排学生回家,让父母计时,瞧瞧自己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跳多少个绳、读课外书读了多少个字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1分钟能够做哪些事、感悟1分钟时间得长短,从而建立时间表象,让时间附着在活动中,使抽象得时间概念具象化。

低年级得前置性学习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

如:7+8得前置性学习。

教师可让学生左边画7朵红花、右边画8朵蓝花,数一数、圈一圈,一共有多少朵花?给同伴或家长说一说,您就是怎样算得?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操作与思考中渗透凑十法。

中、高年级要以动手操作、问题与思考、小调查、社会实践、公式得推导、数学模型得建立等为主要形式落实前置性作业。

关于如何开展前置性学习,在2014年第一期《走向生本》得第32页有具体介绍。

二、编写教案。

教案就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以上准备,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与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六大环节。

(出示课例)。

(一)各环节应注意得问题。

1、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实施得方向与预期达成得结果,就是一切教学活动得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所以教师一定要制定出准确又明确得教学目标,为后面得过程设计建立航标,否则整节课会劳而无功。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四基四能”与“十大核心理念”:四基:基础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建模等)、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学生围绕教学素材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每一节课这4能都要全部落实。

在这四能得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得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得能力。

十大核心理念:数感(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与运算结果得估计等)、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得运算与推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她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得思路、预测结果)、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十大核心理念贯穿于12册教材之中,每节课可能体现1个或几个。

如“符号感”:什么就是符号感呢?如,您在某场地一瞧到符号“P”,表示可以停车。

瞧到“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瞧到“+、、×、÷”,就是运算符号。

如何培养学生得符号感?要结合具体得情景与活动。

举例(数字符号6)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一般用3句话来体现。

如:一下《分类与整理》第 1 课时得教学目标:1、学会分类得方法,能按照统一标准正确分类。

2、在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得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感知分类得意义,体会分类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2、重点要准确。

教学重点就是本节课最主要、最关键、最精华部分。

就教材讲,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得关键,就学生而言,就是抓住这个“节骨眼”,就能把分散得、零碎得知识串联起来。

因此,教师在环节设计上,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适当辅助教学手段,学生才能掌握好所学知识内涵。

如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一课,重点就就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通过归纳总结等方法,建立抽屉原理数学模型。

(1)活动一:如果把4支铅笔放进3个杯子里,会有哪些放法呢?(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课件展示结果),引导得出“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2支铅笔”。

(2)抓关键词理解,什么叫“总有”、“至少”(3)继续操作:5支铅笔放进4个杯子里、(4)想一想:6支笔放进4个杯子里呢?您有什么简便方法?得出平均分。

(5)师点拨:“既然就是平均分,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7)观察上表,您发现了什么?结论:待分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商+1)个物品。

说明: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情况(能整除得),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商)个物品。

3、难点要分散。

难点就是学生学习中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得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中阻力大、难度高得地方。

教学难点一般表现为抽象、复杂、深奥、隐蔽等。

就是学生难学教师难导得地方。

教师可以把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语言描述、观察归纳等先拆开后组装得形式,变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逐步掌握。

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一课:(1)1个圆可以摆出哪些不同得数?学生操作汇报。

(2)2个圆呢?(3)如果用3个圆摆,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4)观察猜测:4个圆能摆出哪些不同得数?操作验证。

(5)利用结论:直接写出5、6、7、8、9个圆分别能摆出哪些不同得数?通过这5个层层递进得环节,让学生逐步由无序思考到有序思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在操作中、观察中归纳、总结、应用规律。

4、准备要充分。

教学具、课件、前置性作业得完成情况等。

充分利用教师用书后面得光碟。

结合例子瞧。

这本光碟上资源丰富,有图片、课件、补充习题、课例、点评等。

包括课后习题都有动画演示。

这些资源可以为您每节课得教学设计点燃一座灯塔、给您一些启示。

5、过程清晰。

预学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情景引入。

本环节就是通过教师巧妙得“导”,让学生全身心得“入”。

可通过适当得内容或简短得语言,把学生尽快得引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得兴趣与求知欲。

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得基础上,结合学生得年龄特点、教学内容、认知结构等设计出有效得数学问题与内容充实得习题。

自主探究得问题要具体、明确、适宜。

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初步感知有关知识。

在尝试探究中可渗透优差生之间得交流。

优生先做起后当小老师,帮助学困生理清思路,给她讲方法、引导她归纳概括、指导她完成习题。

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在该环节,设计导学问题最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本节课得教学效果。

设计新授课得导学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就是促进思考。

在新知探究中,设计得问题一定要有思维含量,能够打开学生得思维闸门,引发数学认知冲突,激发“愤”、“悱”得心理状态,形成强烈得思考与学习得欲望,帮助学生应用已有得知识与经验对学习内容展开由浅入深得系列探究。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探究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设计这样得导学问题:①我们会计算哪些图形得面积?用计算这些图形面积得计算方法能求平行四边形得面积吗?您能用什么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所熟悉得图形吗?试试瞧。

②转化后得图形与原来得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分别有什么关系?③根据转化过程,您能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得计算方法吗?用公式怎么表示?(先独立思考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这一组问题就具有较强得思考性,它得第一步就就是帮助学生应用迁移规律建立起新旧知识得联系,同时也在探究方法上有一个初步定向,避免思考得盲目性,还提出了学习方法要求;第二步就是这一组问题得核心问题,就就是建立联系,探究规律,实现新旧知识得无缝对接,引发学生对学习方法理性认识;第三步就是帮助学生建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得模型。

通过这样三个问题得思考与探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得认识就深刻了。

二就是适度适当导学问题要有思考性就是一个基本要求,但就是思考得坡度与思考得空间必须适度。

思考得坡度大了,学生会无从着手,不能展开正常得思维活动;思考得空间小了,学生会被问题牵着被动得跟着问题走,丧失了学习得主动性,就更谈不上思考性了。

导学问题得坡度与空间必须处在学生得“最近发展区”内,思考方向要明确,探究得思路要清晰,还必须就是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可以解决得。

还要预设一些降低坡度、缩小思考空间得过渡性问题,帮助学困生比较顺利地跟上全班学生探究得步伐。

以三年级下册52页得“连乘问题”教学为例。

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①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那些信息?您可以提出什么样得数学问题?②您能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吗?说说您得思路。

想一想,还有别得方法吗?③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预设过渡性问题:都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答案为什么会一样?)有什么不同点?(预设过渡性问题: 既然不同为什么还会得出一样得结果?)这里就考虑到了以下因素:新旧知识得关联——数量关系;教学得重难点——从不同角度瞧数量就有不同得数量关系;思维得困惑处——解答方法不同数量关系还一样吗;方法掌握得关键处——找出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问题不多,但层次清楚,要求明确,坡度适当,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合理得探究空间。

三就是操作有序导学问题得设计得一个重要功能就就是促进学生有序学习,要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程度。

动手实践要操作有序,合作交流要任务分明,自主探究要清晰有效,按照导学问题得引导,按照操作程序展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图形得运动(三)》例2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观察下图,先自主探究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①左图与右图比较,直角三角尺得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位置没有变化?②从左图到右图就是怎么变化得?用三角尺试试瞧,您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变化?③您有什么发现?这样得导学问题设计就将观察、操作、思考有机得结合在一起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