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6《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概说教案《论语》简介:《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核心思想提要: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