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最新课件)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最新课件)


2020-11-19
17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2020-11-19
18
APTT检测原理: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 荷 的 胶 原 暴 露 , 激 活 Ⅻ→Ⅺ→Ⅸ , 最 终 形 成 Ⅸa-Ⅷa-PLCa2+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 活剂(如白陶土)和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 小板磷脂),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 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 浆开始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APTT。
2020-11-19
19
APTT的临床意义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 荷 的 胶 原 暴 露 , 激 活 Ⅻ→Ⅺ→Ⅸ , 最 终 形 成 Ⅸa-Ⅷa-PLCa2+
检验科凝血功能报告单解读
2020-11-19
1
凝血功能报告单项目:
PT :凝血酶原时间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FIB :纤维蛋白原 TT :凝血酶时间
AT-III:抗凝血酶-III
P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D:D-二聚体
2020-11-19
2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2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人平均凝血酶原时间)ISI
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结果的报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2020-11-19
13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 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 白
2020-11-19
8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2020-11-19
9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2020-11-19
6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2020-11-19
7
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 荷 的 胶 原 暴 露 , 激 活 Ⅻ→Ⅺ→Ⅸ , 最 终 形 成 Ⅸa-Ⅷa-PLCa2+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 激活Ⅶ,最终形成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 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活14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等。
2020-11-19
21
TT---凝血酶时间 TT主要反应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2020-11-19
22
TT测定原理: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酶溶液,直接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测定血浆开始凝固所需的时间。


与 止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凝血因子的作用
抗血液凝固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020-11-19
3
凝血因子的作用
2020-11-19
4
2020-11-19
5
凝血过程的启动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血液而启 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 。
11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PT的检测依赖于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质量,不同来源、不同制备方法,使每批试剂之间PT测定结果差异大, 可比性差,因此WTO将人脑凝血活酶标准品作为参考物,要求计算和提供每批组织凝血活酶的ISI。 ISI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
2020-11-19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 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 白
2020-11-19
20
APTT的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可以检出FⅧ活性低于15%的甲型血 友病。 2、 APTT缩短: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检测肝素治疗: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敏感,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 ~3.0倍为宜。
2020-11-19
10
PT的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 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 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 间。
2020-11-19
2020-11-19
15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 ②先天性FⅤ增多; ③口服避孕药; ④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 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增多。
2020-11-19
16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一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适用范围。
2020-11-19
23
TT测定的临床意义
TT值超过3秒即为延长。测定主要用于检测有无纤维蛋白原异常、是否发生纤溶、是否存在抗 凝物质。
2020-11-19
24
FIB---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1、FIB增高: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浆蛋白。FIB超过正常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2、FIB减低:肝功能受损的疾病、DIC、药物如雄激素等、遗传性异常FIB血症。 3、溶栓治疗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