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州开发区生态建设现状及规划分析

赣州开发区生态建设现状及规划分析

赣州开发区生态建设现状及规划分析
摘要:生态工业园建设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赣州处于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且位于衔接粤闽的沿海腹地,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业园建设的自身特点,赣州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基础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具备,在对赣州开发区生态现状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规划建议。

关键字:赣州;开发区;生态建设;规划
正文
一、赣州简介
赣州市,简称虔。

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地级市、全市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千米,全市户籍总人口为897.0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830万人,市区人口69.26万人,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株洲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

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119.47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1亿元,均列江西第二位,工业园区对这组数据的贡献率在36.55%。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中,赣州市跻身“过去5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光荣榜,且位列第三。

二、赣州开发区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对赣州开发区进行评价
1、从评价结果中可以得出,达标率为47.6%,基本达标率为12%,未达标率为39.4%,合格率(达标率+基本达标率)为60%。

区内总体达标状况不是很好,物质减量与循环和污染控制两个方面都有很多指标未达标。

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区内的人均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2.83万元/人,没有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标准。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50%,达标。

这说明了现在园区经济发展状况势头良好,随着珠三角很多大的知名企业的北迁入区,极大的带动了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

2、区内入驻的企业生产方式粗放,能源利用率不高,与之有直接的联系的园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固废产生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尚未达到标准。

园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国家标准0.5的要求(0.60),这。

固废产生量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其原因在于园区内固废处理设施尚未健全,投资力度业不够。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国家标准55个百分点,说明企业不重视对工业用水的节约循环利用,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3、园区内的废物收集系统和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尚有许多需要加强完善的地方,而比如说,垃圾的清运周期需要相对缩短,垃圾清运过程中的残余处理
等。

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CODcr排放量、单位工业SO2排放量尚未达标,废物收集系统和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基本达标。

园区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管理制度都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标准。

园区内部分企业属于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类型,生产方式不合理,生产工艺达不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致使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CODcr排放量、单位工业SO2排放量过高。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赣州开发区评价后我们可以发现,该园区尚属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初级阶段,在生态的建设和污染的治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现在园区最大的就是废气、废水的污染问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成了制约园区向生态工业方向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的问题
(2)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企业共生关系处理先天不足
(3)产业集群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4)环保门槛存在先低后高现象
(5)入园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赣州开发区生态建设规划分析
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

生态开发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建设的框架思路如下:
1、以生态工业理论为导向,引导开发区内的招商工作,使企业间构成产品的生态网络,实现物料的闭路变换循环。

2、积极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整合市内各种优势条件,培育发展有特色产品的系列深加工,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从节约资源走向充分利用资源的道路。

3、建立工业废弃物的最少量评估体系,对生产的全过程建设监控系统,以先进工艺取代落后的旧工艺,用政策手段促进生态经济杠杆效应高的企业,逐步淘汰抑制粗放型生产经营。

对固体废物进行总量控制,征收排污费,减少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

4、建立公共信息交流中心,企业家联谊中心,实现开发区内外各种信息共享。

凭借开发区信息系统,虚拟设计生态产业的开发建设。

模拟各成员间物、能交换联系,然后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

通过计
算机的虚拟设计可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开发区的整体效益和管理效率,降低系统风险。

而且,通过虚拟设计还能突破城区的藩篱,不仅使得区内企业可彼此交换、循环利用资源,而且也可与区外企业建立起这种联系。

5、建立系统合理的交通、电力通讯系统,让各企业协调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整体经济运转效率,降低产品综合成本,提高园区内单位工业增加值。

6、积极发展物流业,积极及时引进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把原本互不相关的技术整合成联系紧密的技术群。

7、独立设置污水处理中心,引进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水资源的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等手段,彻底改变原有水资源的利用排放模式,实现区内用水的闭路循环。

8、严格保护和再造开发区的自然资源,规划建立道路两侧的树木隔离带、防护绿地、公共湿地和水源、山林指标严格监督。

总结:
随着“海西”开发区的建立,赣州开发区将把建设赣闽产业承接走廊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加快建设“ 台湾工业园”、“台商创业园”等园区,连同赣瑞(赣州——瑞金)高速沿线的赣县、于都、瑞金等工业园区作为承接闽台地区产业转移主平台是发展的重要途径。

赣州开发区在规划上突出加速工业园扩容升级。

将赣县工业园作为市属工业园,扩容增容,使得瑞金工业园、沙河工业园、赣州开发区产生带状升级效应。

赣州市经济发展重点围绕三大集群、六大主导产业,发挥钨、稀土、萤石、岩盐等矿产资源优势,赣州开发区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的合作联盟、企业技术中学、重点实验室等,采取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研发、推广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一批科技专项。

除此之外,赣州开发区应该努力做好新兴产业的对接,与闽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重点介入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环保等产业在高新技术项目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 百度赣州词条/view/3463.htm.
[2] 江西省环保厅赣州市西城区环境评估报告[R]2010.4p215-p219.
[3] 郭朝先.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6(20).
[4] 郭德英.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行)》.2006
[5] 赣州统计年鉴..[S] 2010
[6] 经济开发区环评报告. [S] 2009.
[7] 赣州经济开发区2010年统计报表. [S] 2010
[8] 赣州市规划研究中心.建设都市的篱院:郊野公园一赣州市郊建设之路探索与研究.2009(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