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灸法教案

(完整版)灸法教案

3.艾叶的性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
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草从新》。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透达病所;
第五节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第六节灸法的注意事项
教 学 安 排
本章教学内容安排为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2学时。(实践操作内容见实践指导)
灸法 1
课题
灸法
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灸用材料
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课型
理论讲授
课时
2学时
教学
目的
1.掌握灸法定义、特点;常用灸法的操作、临床应用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二)艾制品(图)
1.艾柱:一个艾柱称为一壮。
2.艾卷:即艾条无药艾条
普通药艾条
有药艾条太乙针
雷火针
二、其他灸用材料(图)
火热类:灯心草、黄蜡、桑枝、桃枝、硫磺、药锭、药饼等。
非火热类:毛莨、斑蝥、旱连草、大蒜、白芥子等。
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多媒体图表
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
适应病症:顽固性疾病,如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
灸后调护:
① 灸后用消毒棉球擦拭局部,贴上玉红膏,1-2天更换一次。
② 灸疮化脓时,局部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③ 灸后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灸疮正常透发。
④ 正常的灸疮化脓清稀色白,若脓稠色黄,甚至发黑,为细菌感染,应予抗感染处理,必要时切开排脓。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
2.熟悉灸法的分类、作用
3.了解温灸器灸、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重点
难点
重点:灸法的含义、作用特点及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
难点:不同种类灸法的作用特点
教具
多媒体机
艾绒、艾条、艾柱制作器、酒精灯、95%酒精棉球、镊子、火柴、毫针、温灸器、姜、蒜等
授课班级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由回顾“概论”中灸法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概况导入新课(5分钟)。
2.展示教学目标(1分钟)。
授课程内容(65分钟):
(1) 结合艾叶的性能和灸法温热的特点讲授灸法的作用特点。
(2) 结合多媒体讲授灸法的分类。
(3) 讲授、演示艾灸类灸法的操作及其特点。
4.小结、提问、答疑(8分钟)。
5.提出思考问题(1分钟)。
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灸法:“灸”,灼烧之意。
以艾绒为主要灸材,烧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柱灸隔姜灸
间接灸隔蒜灸
隔盐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艾灸类悬灸回旋灸
艾条灸雀啄灸
实按灸太乙针
雷火针
常用灸法温针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黄蜡灸
非艾灸类桑枝灸
天灸
灸疗仪
一、艾灸类
(一)艾柱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施灸的方法。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
① 在施灸处涂少许凡士林,安放艾炷,点燃灸之;
操作方法② 出现轻微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
(录象)应病症:慢性虚寒性疾病。
2.间接灸法将间隔物置于艾柱与皮肤之间,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种灸法。
(1)隔姜灸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姜片施灸的方法。
灸法教案
灸法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灸法定义、特点;常用灸法(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的操作、临床应用。
2.熟悉灸法的分类、作用及灸感、灸量、灸法补泻;灸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3.了解温灸器灸、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教 学 内 容:
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灸用材料
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第四节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
二、灸法的作用特点:
(一)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特点: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多媒体图片
1.艾绒的制作:干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以陈久者为良)。
2.艾绒的保藏:防潮湿霉变,防虫蛀。
操作方法:(图示或录象)
①定穴;
② 把蒜片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③ 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蒜片烧坏时更换蒜片;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
适应症:未溃痈疮肿疖、腹中积块、肺痨、瘰疠等。
(3)隔盐灸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盐施灸的方法,仅用于脐部,又名神阙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片或附子饼间隔于艾火与皮肤之间而灸之的方法。
操作方法:(图示或录象)
定穴;
② 将附子饼置于穴位皮表与艾炷之间,点燃施灸;
③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灸5~7壮,以皮肤红晕为度。
作用:温肾壮阳,补益命门。
适应症:阳虚诸证。如阳萎、早泄、遗精、腰痛、遗尿、尿频、阴性疮疡等。
(5)隔胡椒饼灸
操作方法:(图示)
① 定穴;
② 将适量的药末(丁香、肉桂、麝香)填平胡椒饼中央的凹陷;
③ 置艾炷于上施灸,灸5~7壮,以温热舒适为度。
操作方法:(图示或录象)
① 定穴;
② 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③ 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适应症: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腹痛、呕吐、泄泻等。
(2)隔蒜灸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蒜片施灸的方法。
操作方法:(图示或录象)
① 病人仰卧屈膝,以细盐填脐;肚脐凸起者,以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填盐于其中;
② 隔以姜片,置艾柱于其上,点燃灸之。
③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灸5~10壮。
(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神清、汗止、脉起、手足复温为度。)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适应症:亡阳脱证,急性寒性胃肠疾病,久泻脱肛等。
(1)化脓灸(瘢痕灸) 将艾柱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施灸,烫伤局部组织,形成非感染性化脓,结痂后形成灸疮,留下瘢痕。
① 选择舒适体位;
操作方法② 安放艾柱——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汁液,放置中、小艾柱;
(图片或录象)③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