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课堂[案例]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孙晋诺《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个人简介孙晋诺,男,1965年11月出生。
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枣庄市教学能手、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中语会立项课题“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的主持人。
多次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教师培训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语文建设》等多家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出版《点亮心灯》等科研论著4部。
教学观点实实在在练读写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教学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语文教学迸发着青春的活力,闪耀着创造的光芒,然而只有当它深深地扎根于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中,这种活力才能持久,这种光芒才能灿烂。
“训练法指课堂上在教师训导下的学生掌握专门技能的练习活动。
训练的对象必须是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技能,训练是‘教师训,学生练’的有机统一体。
”〔1〕以下的言语技能训练形式较好。
一、找到一个入口让学生去发现一个文本面对读者既是敞开的,又是封闭的。
说它“敞开”,是因为文本就摆在读者面前任读者阅读;说它“封闭”,是因为即使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读者都认识,可读者仍然有可能进不了文本。
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给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入口”,带领他们探幽寻胜。
1.一“笑”一“哭”藏玄机情感是文学的“神”,也是语文教学的“神”,它往往隐藏在“笑”声之中,“哭”声之内。
如《病梅馆记》的“既泣之三日”,《项脊轩志》中的悲“泣”与“长号”,《长亭送别》中的“泪眼愁眉”,《雷雨(节选)》中周朴园的“冷笑”、鲁侍萍的“苦笑”,《杜十娘》中李甲的“泪如雨下”与杜十娘的“冷笑一声”,《失街亭》中诸葛亮的“言讫大哭”等,都是事关全局的情感高潮点。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提挈全篇。
如后面的《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情感的爆发点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泣”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
2.“总之”“所以”指迷津文章总是遵循着语言的规律运行,“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
……无定之中有一定焉。
”〔2〕交给学生识别这“一定”的技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这“一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线索的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总分技巧的标志、因果推论的标志、整体逻辑语脉的标志、情感基调的标志、风格流派的标志等,都是有迹可寻的。
比如许多议论文章可以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概括,只需点破这层迷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因此把此处设为教学的切入口,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去填写1.语感空白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物,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3〕这对于目前新课标强调的语感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一些学生却看不到重要词语的价值,原因是他们对文本中的语言未产生共鸣,当然也就不存在心理上的相关反应。
为此,我采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设计了语感填空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初读、精读、研读文本后设计不同的语言点,让学生填空,经过连续性强化、间隔性强化等不同方式的强化,使学生对文本的用词、句式、修辞、标点等产生较强的鉴赏力。
2.框架空白新课标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从整体上”的前提规定了阅读首先应从知识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教学要注重“线索”的设计,即“要学生学习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些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铺设一种掌握整个文本系统的路子较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板书结构空白、内容要点空白、表述关键词空白、列表对比空白等多种空白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效果较好。
3.对话空白“语文是什么,或者说,阅读是什么、写作是什么、口语交际是什么?在哲学层次上,它们可以直接回答为:就是对话。
”〔4〕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种对话空白方式。
以“我(动词)你,因为”的倾诉方式与作者对话。
空线处可以填上表达自己情感的动词以构成完整的叙述,随之对这种情感的文本依据进行阐释,以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以“作者(动词)(形象),理由”的方式让作者和文本对话。
比如:韩愈愤怒揭露了“士大夫之族”的罪行。
理由:韩愈对士大夫之族最为痛恨,他非常详细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丑态,“群聚而笑之”:一个“群”字,说明士大夫之族人很多,这是普遍现象;一个“笑”字,巧妙地刻画了士大夫们讥笑他人的嘴脸,同时也表明了士大夫本身的浅薄,这是对他们的讽刺。
“彼与彼年相若也”,实际上是揭露士大夫错误的从师观点;“道相似也”是揭露士大夫们文人相轻的劣根性。
在这一过程中,蕴涵在文字内部的生命活力被激发出来,对语言的品味将突破技巧式的分析而进入思想式的把握。
以“某某是”的解词方式与文本对话。
好的文本应该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词语都与整篇有着血肉联系,以文本解文本,便于把握文本的语脉。
以“我”的心灵对白方式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
“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
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
”〔5〕“视界融合”的最终结果是按照读者的意愿创造文本,也就是让读者补足作品的空白部分。
三、抓住四个环节让学生去转化由读向写的转化可分四步走:1.注重积累多背诵。
背什么?学习语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见钟情。
学生们的知识阅历、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学生喜欢的,就是他们最需要的。
2.拆装语句多练习。
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既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有对自己思维的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积累了写作语料,又深化了思想认识。
3.巧设迁移催生成。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对文本意义的分析探讨,它必然要求通过阅读使学生具有生成新语言的能力,因此,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设计迁移训练。
比如,学完“热爱生命”专题,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写“我的名言”。
这一训练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了深加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语义内涵的重塑;一是对文本语言的化用。
重塑加入了个人的阅读见解;化用是化文本之金为己用,把阅读变成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4.讲清规律助创新。
读写结合的最后环节是会运用读到的语言,运用规律生成全新的语言。
只有让学生深切体悟到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才有可能明白表达思想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让学生从史铁生与地坛进行生命对话的角度读书,他们就会明白在史铁生的笔下,用“浮夸”饰“琉璃”,用“炫耀”饰“朱红”的意义,从而才能写出“灯箱这满腹经纶的哲学家,每逢傍晚,便放射出酝酿了很久的知识之光,驱散黑夜降临的孤寂与寒冷”这样的句子。
教学实录泣湿青衫为哪般?第一课时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自学,读背全诗,进行语感空白、框架空白、对话空白训练。
对话的话题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而泣?对话结果写在“学得日记”上。
第二课时师: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司马,一代文豪白居易为何“泣”下最多,竟至于“青衫湿”?冷静:泪,是心灵最好的释放。
白居易用泪挥洒着心中的万千思绪。
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孤寂凄凉之泪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而流;哀怨愁苦之泪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而流;怜悯感动之泪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而流。
泪,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发了同病相怜的真挚情感。
白居易的泪为琵琶女而流,为江山社稷而流,更为自己的人生而流。
(话音一落,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师:我因我的学生而骄傲(生笑),冷静同学观照全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泣”字作了全方位的阐释,且理解准确,语言表达富有文采,令人赞叹。
请冷静同学再慢一些重复一遍,让全体同学把她关注到的诗句画下来,并把关键词语标在一边。
(学生听记)师:读诗如品茶,细斟慢酌兴味长。
冷静同学说作者“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你能感受到这儿的离别的感伤吗?刘娟:一个“惨”字有一种凄凉欲哭的感觉,而“茫茫江浸月”的情景则让人觉得朋友马上要分别了,心里空落落的,犹如这一望无际的江面,令人茫然、迷惘。
师:啊,听了你的解释我真的想掉泪了,这两句诗蕴涵着———欲哭之情、迷惘之态。
(板书)这小节诗里还有伤离别的情景吗?高玉舒:有,“浔阳江头夜送客”,夜里送客就有一种悲凉感,再加上“瑟瑟”的风声就尤其让人感伤了。
师:这儿作者塑造了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悲凉之感,(板书)那“举酒欲饮无管弦”说明了什么呢?生:寂寞。
师:这儿还有一股———落寞之意。
(板书)老师把这一条原因概括为:触动于秋江月夜的离情别绪。
(板书)短短的几句诗里却蕴涵着悲凉之感、落寞之意、欲哭之情、迷惘之态,怪不得一读开头就弥漫着泪光的影子,请冯云珠同学给大家读出这种诗意之美来。
(该生读得低沉有味)师:哪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你的对话结果?李冉:白居易为什么哭呢?试想一下自己,我们伤心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显露给别人看,但两种人除外,一种是知心好友,另一种是陌生的知己,而琵琶女恰属后者。
其次,我们可将他们的身世作一对比,琵琶女天生聪慧,“十三学得琵琶成”,妙龄时期更是“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她的弹奏技艺的确高超,从第二段的琴声描绘可知。
当年她在长安城红极一时,而现在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从红遍长安到无人问津,这怎能不让一个琵琶才女伤心呢?白居易恰与其相似,他16岁写出传世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29岁中进士,又进翰林院,天资极高,事业极盛,但却仅仅因为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一再遭贬,犹如眨眼之间从山颠坠入万丈深渊。
此时他恐怕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吧,不然也不会“往往取酒还独倾”,所以白居易说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就不真实。
他真的恬然了吗?不,恰好相反,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恬然”,都已事隔两年,又怎么会“青衫湿”呢?痛的最高境界是“无声”。
白居易内心对这个事实是无法接受的,不然也不会“卧病”,不会有“黄芦”“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一切都真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他用“恬然”来伪装自己,他表面上越是恬然,内心实际上越是痛苦,这才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然而那如他的身世一样凄凉的京都琵琶声让他的自我保护系统彻底瘫痪了,让他们“主人忘归客不发”,让他再也忍不住而将内心憋了两年的愁苦一次涌出。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老师也不禁为之激动不已,停息半分钟,让学生在激动中平静,给自己留有一个整理思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