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

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

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

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

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

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

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

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等。

这些小说对唐代社
会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唐代的作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这在小说发
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宋、元时期,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说话艺术应运而生。

“说话”即在城市勾栏里讲说故事。

说话人讲说故事时必须有个底本,这底本稍加润色就是“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继承了唐传奇的传统,立足于社会人生,着重反映市民阶层
的生活、思想。

话本小说多为短篇,但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
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宋元话本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一是话
本使用浅近的民间语言,开创白话文学的先河,二是话本的体裁形式,直接导
致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产生。

明、清时代,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期。

文言小说在唐传奇的基础上继
续发展,如翟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
话》等,虽然文学成就不高,但“文题意境、并抚唐人”。

对于文言小说这一支流来说,仍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出,才把文言小说
的创作推上了顶峰,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白话小说则在宋、元话本的
基础上,发展成为小说的主流,出现了一个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

长篇章
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是文人根据民间流传的故
事,特别是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而改编、加工的杰出作品。

明代中叶以后,出
现了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小说通过恶霸西门庆家庭发迹到
衰败的历史,再现了明代社会的腐败黑暗。

但它直接影响了《红楼梦》的创
作,在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清代,吴敬梓继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之后,创作了《儒林外史》,以讽刺文学独立于小说林。

曹雪芹的《红楼
梦》,把我国的小说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红楼梦》思想深刻、艺术精
湛,展现了封建末世的各种风俗人情,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在
国内外影响特别大,以至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

《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文
学的最高成就。

中国近现代小说发展简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