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题,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每题25分。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艺术创作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过程,请用意象形成理论说明之。
7.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谈谈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9.你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0.赏析下面这幅画,用某一审美范畴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
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
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
然而,朱光潜先生如何解释似乎都是徒劳的。
黄药眠、蔡仪、敏泽、周来祥等就写文章批判朱光潜,依然把他看成是唯心主义。
对朱光潜的批判持续了多年,没有人认为朱光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已经转变了立场和思想方法,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二)对政治语境的僭越:美在主观说吕荧早在1953年撰文《美学问题》(原载《文艺报》,1953年第16期),批判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
吕荧明确反对“美在客观”的论点。
他提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的观念因时代、因社会、因人的生活所决定的思想意识而不同。
”“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对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要想超美感地去研究美,事实上完全不可能。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任何想要给美以一种客观性的企图都是与科学相违背的。
(三)超语境的建构:美的客观社会属性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之能显出理论背景的深厚,则在他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思想的运用。
这就是马克思那部手稿提出的那个著名公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李泽厚据此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也可理解为“美的本质就在客观社会性”。
这就使他与蔡仪的“美在客观说”,与朱光潜的“美在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的这一解释,似乎使他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学说,又使他最不忤逆审美的个人经验。
50年代的美学讨论,因为政治化的语境,使学术讨论不能在学理的层面有效深入。
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为了清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学术与思想相当封塞的情形下,在把审美的问题提出这一点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答: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象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追求。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有像世界为体验的审美活动,这个意象世界才是反映出审美的本质世界。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
但这并不能说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任何审美体验,必有外界物色、景色或艺术形象的触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意向性生发机制的动态过程。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
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而总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的,所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
这是刹那间的真实。
这是“心物不二”。
所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万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现、敞亮。
反过来说,“心”的存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答:美感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
①无功利性: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方面的特点决定的。
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表明审美活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特殊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观察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
其中只有审美的态度才是无功利的。
客观事物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是虚幻的、非实用的和伪陈述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功利和认知的关系,在无牵挂中获得自由的境界。
②直觉性: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感兴形式的存在,具有直觉性、整体性、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
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才能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
以感性形式存在,不依赖抽象概念,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的方式表达,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审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
③创造性:就是对感性世界的发现,发现就是创造。
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感性世界的发现上。
审美发现就是一种创造。
以海德格尔的观点看,发现就是从“大地”让“世界”呈现,为之赋予意义。
想像本身就是在构造形象,不管是接受中的想像还是创造中的想像,它都需要主体创造出一系列的形象,参与审美感兴的过程。
④超越性: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暂时性。
人的具有超越愿望的。
人处在必然性和自由意志的矛盾中。
这样的悲剧性使得人希望获得超越。
这种超越包含了三种主要的精神形态:宗教、哲学和审美。
哲学超越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是人对自身的理性力量的确证,从而获得超越。
哲学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而审美是建立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是体会万物,与道同游,甚至化身于道,获得根本的超越和自由。
⑤愉悦性:审美感兴的综合效应或总体效应。
审美感兴与生理快感的关系审美愉悦性的情感色调是复杂的,多彩的和丰厚的,审美愉悦包括了两个层次:A、审美意象层。
在这个层次要求主客观之间的交融并行,在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获得愉悦;B审美意境层。
这是更高的层面,是对于象外之境的领悟后获得的超然,平和的高层次愉悦感。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答: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以及集中体现时代精神最时髦的中心人物,必然会影响整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艺术的各种形式中表现出来。
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社会性。
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所有人文方面都在这。
这种种因素对于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的影响,也显示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状态,有的是直接的影响,有的是间接的影响,有的是显著的影响,有的是潜在的影响,有的是长远起作用的影响,有的是短期起作用的影响,在这种种因素中,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经济的影响是经济的影响。
经济、生产力、生活水平肯定是最能影响美感的因素,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基础。
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的精力都去应付生存,不可能发展出高的美感。
当然,宗教也是一个久远的影响;哲学的影响也比较大,前面我们讲的中国画就是典型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宗教的一些约束会渗透到文化的深处。
政治的影响比较短,因为政治风尚本身存留的时间不长。
比如说文革时期,受政治影响,男孩子都喜欢穿绿色军装,扎一宽大皮带,但现在基本没有谁这样穿着打扮。
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一种精神上的气候,这种精神上的气候决定了精神文明的产物的面貌。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答: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
自然性和形式性较好掌握,对于变易性则需要重点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质符号的美,它的活跃多变往往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一方面,客观的自然事物在变;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也在变,从而主体赋予自然客体的意义也在变,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事物充满活力。
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和变化的形象。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朽、死灭和复苏的过程,这种过程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应和着宇宙生命的某种秘密旋律,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感,使自然美呈现出变易的特征。
例:花。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审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
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儒家伦理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
“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学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