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获得
新学习的观念
原有观念 → (总括学习)
(三)并列结合学习
新旧知识之间处于同一个层次,这时产生 的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在这种 学习中,新观念与认识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 是类属性关系,也不是总括性关系。其心理过 程如下:
新学习的观念
A→B―C—D 原有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
五、知识的构建的组织原则
主要内容
知识获得的概述
注意与教学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
思维与知识的理解
概念的掌握与学习迁移
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
LOGO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
(一)什么是知识
皮亚杰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 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 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运动(思考问题眉头紧皱)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听课时抬头望老 师) 3.呼吸的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 微而缓慢 ) 4.其他外部表现(心跳加速,牙关紧咬, 握紧拳头等)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表现为人们不 由自主地被那些强烈、新颖、有趣或出乎意料的 事物所吸引。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 因素,即刺激物的特点,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即 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 系的。
(三)注意的属性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准 备状态。 注意不仅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且也伴随着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例如,当人们喜悦 的时候,注意着引起喜悦的事物;当人们 遇到困难的时候,注意着如何去克服困难。
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功式 (一)下位学习
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 学习的知识,那么这种关系的学习就是下位学 习,也称类属学习。其心理过程分别如下:
(二)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原有观念的 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观念, 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 观念。同化模式可表示为 :
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assimilation),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认 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 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改变了原有的认识 结构,使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的同化需要几个条件: 首先,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 相应的知识基础 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 反映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最后,学习者还应具有学习的动机
(一)渐进分化的原则 知识在头脑里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 概括性和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 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 观念和具体知识。 (二)综合贯通的原则 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是知识在纵向上 的构建方式,知识的组织还应注重横向上的融 会贯通。
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
LOGO
(二)知识的获得
学生的知识获得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和实现的; 2.以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为主。所以我们说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知识的种类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 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 则、原理等的描述。 (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关 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三)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是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 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之一。 例如,专心地听讲、仔细认真地观察、聚 精会神地思考等描述的都是学生在上课时 的注意状态。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 动或意识选择了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 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 晰和完善程度。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特殊的注意形式。
四、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种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 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注意所有对象,只能注意少 数对象。 注意的范围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也与个人的 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有关。 提高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人的内部状态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种: ①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状态 ③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1.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 志努力的注意,或称随意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主要有以 下几点: (1)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2)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适时地提出自我要求。 ②提出问题。 ③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1)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大小、形状、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 别越显著、越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③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运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不运动、不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 起人的无意注意。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具有异乎寻常的特性,与人们已有经验不一致时, 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