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展示设计概述第一节展示设计的发展一.展示设计的起源人类的展示活动从一开始就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分工使人们很自然地需要以已之余补己之缺,“物”与“物”的交换开创了人类最早的展示活动。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树碑立柱、祭祀鬼神活动以及原始人将自己部族的图腾轴式宗教相关的神物与狩猎征战的战利品悬挂在草屋前墙壁上的行为,体现着原始的展示形式。
中世纪初期,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分类陈列,当时人们将商品直接裸摊在地,并有意识地分类陈列,到了后期还出现了专门摆放商品的摊床。
人类文明立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以后,展示活动的规模、内容和手段都近非昔比,但是向他人展现、宣传自己这种活动的本质、目的却没有改变。
气势宏大、设施齐全的现代展示场馆,依然沿用着“摊位”这一原始的名称。
展示设计起源于商业,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商业形影相随,在中国历代的开放港口、贸易中心,只要是商业,活动发达的地方,展示活动必然十分活跃。
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一些临街店铺的装修、招展的旗帜及门楣现代商业竞争的加剧,商业已越来越离不开展示的宣传。
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各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新产品不断出现,英国为了显示其产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于1851年5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这是一次真正震动世界的历史性盛会,被人们誉为工业革命的镜子,它不仅仅反映了因果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而且使全世界看到了产业革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深刻的变化。
作为主会场的钢材和玻璃建筑—“水晶宫”,为展览会、博览会向着专门化、规模化方面发展奠定了里程碑的基础。
继此之后,在各个工业国家兴起了规模宏大、形式各样的国际博览会。
二.我国展示设计的发展中国参与世博会始与晚清,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见法国巴黎博览会,但置之位理。
清朝政府一向以“天朝自居”,对出洋参赛并不重视,视之为赛珍耀奇,无益之举。
我国最早涉足的国际性展示会是1904年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其间展示了北京颐和园的模型。
1915年参加了巴拿马世博会、只有张小泉剪刀、西凤酒、魏式风筝、茅台酒等获奖。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馆以及北京展览馆,为展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备条件。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我国很少参与国际性的大型展览,直到1982年5月1日,在美国田纳西洲的诺克思维尔市举行“能源”专业博览会,中国首次参战,成为世博会的新亮点。
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都邀请我国参加,世博会成为我国展示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的各种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层出不穷。
例如,从1957年春季开始在广州每年春秋举办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它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贸易盛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展示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设计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示的主题、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9年,我国首次在云南昆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2年12月3日上海又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又兴建了大型的综合性展览馆,如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
中西部地区的会展行业也将逐渐活跃,中国正式成为亚洲的展览中心。
三.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展览呈现出高科技、高投入、长期化的趋势。
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我国的南京博物馆等都运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使展示成为一种融尖端科技和密集信息的艺术性文化活动。
与此同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也被大量运用在博物馆展示方面,各种电脑程序控制、视频技术、虚拟真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展示,作为新的表现手段,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0世界80年代以后的展示设计进入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现代展示时期,从展览的建筑,空间设计到展示方式和技术,都为现代展示的信息传递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示设施的施工制作,设计布展也开始走向专业化、工业化、社会化,这标志着现代展示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业和贸易是现代展示设计的最重要的领域,大型百货商场、超级市场和各类专卖店、连锁店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胜,在广告和展示上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
橱窗陈列、POP设计每每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设计的手法不在是单一的模式,而是趋向与多元化、个性化,设计更注重人文色彩来吸引观众。
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展览场馆52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近40亿人民币,在展览会及博览会的推动下,兴起了一大批新兴的相关行业,并带动了相关的服务业,甚至促进了一批“展示城市”的形成,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最引人注目。
现代展览业已成了中国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以每年20%的平均速度递增,是高利润、无污染的“环保产业”。
同时对相关的酒店、旅游、运输等产业带动效应可达1:10,即举办展览会本身的利润只占综合利润的10%,带动产业利润达90%。
展览业的兴起是展示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前提。
随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建筑科学、照明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展示设计艺术也获得了相应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往往先通过展览的方式传达信息,以谋求推广和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因此,新技术往往就是科学展示手段的直接提供者,建筑观念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往往先通过会展馆的建设体现出来,体现了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可以说,商业化的展示需求促使展示设计科学和展示艺术的发展,所以现代的展示设计艺术是建立在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充分发达的现代科技的基础之上的一门跨学科的设计专业,设计必须体现科学与艺术,我们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中可以得到启发。
第二节展示设计的概念一.展示设计的定义展示的英文为“Display”,“展”与“示”在中文分别有展开、打开和演示、明示、告示之意,因此“展示”具有明显的动机和行动目的,是要将事物或信息清楚的摆出来和传达之意图。
展示设计就是在展示空间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一定的视觉传达手段、艺术设计手段、借助一定的道具设施和照明等技术,将一定的信息和内容展示在公众面前,并以此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有意识或潜在的影响,从而达到与观众交流、沟通的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设计活动。
展示设计是以招引、传达和沟通为主要追求目的,虽然不同展览所追求的效益、目标有所不同。
例如,美术馆、博物馆,重在精神文明、文化教育等方面;展览会、交流会则重在经济效益,但两者取得的社会效益是一致的。
任何的展示活动都是一种“广告形式”,因而它有别于一般生活的环境空间设计,展示空间的设计或塑造,最关键的是让人在其中接受信息,以便人与人、人与物更好的交流以及使人增长知识并受到教育和启迪。
展示设计又是一门综合的设计艺术。
从形式上看,是在三维空间环境中建立一个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官刺激的信息传递空间。
从空间看,展示设计又近乎于建筑和室内空间设计艺术,极具象征和表现主义精神。
从平面上看,又似同于商业美术,每个展示面的设计都充分显示于视觉传达的魅力;而就其表现形式和手段而言,它又好象是个舞台,以突出的主题在上演一场剧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示设计融入大量的高科技手段和新材料,一个专门的展示设计往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材料学、信息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组织管理学等。
展示设计又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艺术设计,需要具备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照明技术、材料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设计师必须是一个掌握多学科知识和熟识多种技术、材料的专家,并且能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运用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最佳的展示空间。
二.原始展示与现代展示人类早期的展示活动可追溯到远古原始部落时期,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图腾崇拜、纹身、树碑立柱、祭祀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展示行为,尽管这种行为有着同宗教仪式、部落标志或驱邪等有关的深层的涵义,但在形式上,同我们今天的展示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产生了交换的需要。
在交换的过程中,物品展示也就成为最初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然,原始人的展示活动更多的是,发自本能的精神要求,与我们今天的展示活动也已相去甚远。
为了促进商品交换,有意识地展示物品的质量,最初的广告就产生了,当然,这种交换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与沟通,促进了社会分工,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据《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可见,早在奴隶社会以前,就出现了原始的贸易。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就开始有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洛阳、邯郸等一大批商业都市和福甲一方的大商贾。
从四川广汉出土的东汉市集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商店通过陈列来吸引顾客的情景。
唐宋时代,商贸有了更大的发展,唐代的长安“街市内贷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异,皆所积集”(宋敏求《长安志》)。
南宋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曾详细描述了南宋杭州城内各种店铺多姿多彩的店面展示和商品陈列的场面:“自五间楼化、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交易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纷云无数。
”北宋汴梁最繁华的街道如“界身”一带,到处是“金银采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动即千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汴梁的城市繁华景象的背景,可清楚的看到一些店铺、商行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店面招牌,形象地描绘出汴梁京城里商店毗邻相连,商品陈列和招聘广告之繁盛情景。
另外,古代的展示活动,常常是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于一身,如神庙、祭坛、教堂等,一方面是举行宗教活动与陈列偶像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常常是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
从这一点看,古代庙会即是一种商品交易会,从北宋起,就已经有了定期举行的商业性庙会,《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北京在明清两代时,庙会十分繁荣,各庙宇、寺院都有定期庙会,每当会日,“列肆三里”,交易的货物非常丰富,其中以北京隆福寺和护国寺的庙会最为有名,俗称“东庙”和“西庙”。
庙市上“百货俱陈,目迷五色,王公亦复步行评玩”。
就是到了现今,一切较为偏僻的农村,还保留着传统的集会形式,俗称“赶集”,每到赶集的时间,百姓从各自的村落带着自产的产品赶到聚集之地,进行商业活动。
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输入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我国的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展示形式,如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报纸广告及其他印刷品,广告公司也相继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