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管、试压、干燥施工方案目录1 编制依据 (3)2 工程概况 (3)2.1概述 (3)2.2线路走向分布示意图 (4)3 施工顺序及试验参数 (4)3.1施工顺序 (4)3.2试验参数 (4)4 施工组织 (4)4.1组织机构 (4)4.2人员组织 (5)4.3主要施工用设备、机具、材料 (6)5 计划工期 (7)6 站间清管、试压、干燥施工准备 (7)6.1施工前应具备的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施工前的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站间清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方案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清管器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采用空压机 (1)7.4 清管流程平面示意图: (1)7.5操作方法及步骤 (2)7.6安全技术要求 (2)7.7 清管运行时间估算 (3)8 站间试压 (3)8.1试压前的准备 (3)8.2选择设备、仪表 (3)8.3操作方法及步骤 (4)8.4安全技术要求 (4)9 站间管线干燥 (4)9.1干燥概述 (5)9.2干燥设备选择 (5)9.3干燥施工工艺流程 (6)9.4干燥施工顺序 (7)9.5操作方法及步骤 (7)9.6安全技术要求 (2)10、安全措施 (2)1 编制依据1.1《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YJ0401-98)1.2《长输天然气管道作业规程》(SY/T6383—1999)1.3《天然气管道运行规范》(SY/T5922—2003)1.4公司ISO9002: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编写的《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
1.5目前资源状况及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
2 工程概况2.1概述本方案主要为集气干线工程及东干线工程两部分的站间清管、试压、干燥施工。
集气干线工程起点为E1集气站,途经E2集气站,终点为E3集气站,全长18.6Km,管材规格为Φ273×6.3,材质为L290,普通级3层PE外防腐,线路起点设有正式发球筒,终点设有正式收球筒;东干线工程起点为E3集气站,终点为塔榆外输首站,全长39Km,管材规格为Φ508×7.1,材质为L360,普通级3层PE外防腐,线路起点设有正式发球筒,终点设有正式收球筒。
由于上述两条线路均设置有正式收、发球筒装置,因此,清管、试压干燥均可利用此设备上的阀件,只是增设部分临时打压线及排放线等。
根据设计要求, 集气干线和东干线分别进行站间清管和站间严密性试压,其中东干线(Φ508)还需作干燥处理。
2.2线路走向分布示意图3 施工顺序及试验参数3.1施工顺序站间清管------→站间(严密性)试压------→Φ508管线干燥3.2试验参数4 施工组织4.1组织机构4.1.1项目部组织机构4.1.2各施工组人员安排:4.2人员组织领导小组组长:张华领导小组副长:李义宏冯东升技术质量负责人:赵峰安全负责人:楚延坤材料负责人:洪福全4.2.1岗位职责4.2.1.1组长: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质量、安全、协调及施工进度情况。
4.2.1.2技术质量负责人:(1) 负责该项目工程中所应用的技术工艺、手段;(2) 对工程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3) 负责做好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
(4) 负责该项工程中所用监测检验设备、仪表的运行检查;(5) 对施工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6) 提供完整技术资料。
4.2.1.3安全负责人:(1) 负责对上岗人员的安全教育及考核;(2) 检查操作前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善,防护设施、通讯设备、车辆的落实到位情况;(3) 对各作业人员明确安全要求;(4) 做好各项安全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检查工作;(5)及时进行安全检测,防患于未然。
4.2.1.4物资供应负责人:负责施工所用物资的及时供应,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4.3主要施工用设备、机具、材料施工用基本设备、材料配备一览表5 计划工期(1) 计划总工期:清管、试压、干燥施工计划从2006年9月1日开始——2006年9月20日结束,历时工期20天。
(2) 计划各工序工期:站间清管——计划从2006年9月1日开始——2006年9月3日结束,历时工期3天。
站间试压——计划从2006年9月4日开始——2006年9月8日结束,历时工期5天。
Φ508管线干燥——计划从2006年9月9日开始——2006年9月20日结束,历时工期12天。
6 站间清管、试压、干燥施工准备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期完成清管、试压、干燥施工,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结合我们以往在“济—青天然气管道工程”、“洑—临天然气管道工程”等管线的干燥施工经验,拟对本工程除清管、试压按常规方法施工外,Φ508管线分别采取橡胶球扫水------→海绵球吸水------→甲醇吸湿------→干燥空气吹干等方法干燥,达到设计-15℃水露点要求,其中甲醇吸湿工序操作复杂,安全要求高,是施工过程的关键,但也是提高干燥质量,加快干燥速度的最好方法。
7.3采用空压机移动式螺杆空气压缩机:压力:0~1.6MPa排风量:20m3/min使用数量:4台7.4 清管流程平面示意图:发球端平面图收球端平面图7.5操作方法及步骤7.5.1首端发送清管器(1)检查发送装置上各连通阀门是否关严,站内与清管无关的工艺管线是否完全隔离,首端至末端线路上的截断阀是否处于全开状态。
(2)打开发球筒上的放空阀进行放空,确认发球筒内压力为零。
(3)打开快开盲板,把清管器送至发球筒的大小头处,并将清管器紧顶大小头,以防串气。
(4)关闭快开盲板。
(5)关闭发球筒上的放空阀,打开首末端压力表阀门,打开收球筒前的主线阀。
(6)通过发球筒上的进气阀注入压缩空气,发送清管器,当清管器运行一段距离后,打开发球筒上的放空阀进行泄压,当确认筒内压力为零后发射第二枚清管器,方法同上。
(7)当两个清管器到达末端后,关闭主线阀,打开发球筒上的放空阀进行泄压,确认筒内压力为零后,再打开快开盲板,取出清管器,关闭快开盲板。
(8)全过程操作应由发球组组长统一指挥。
7.5.2末端接收清管器(1)检查收球筒上各连接阀门是否关严。
(2)首站清管器发出后,打开末端排污阀。
(3)确认清管器进入收球筒后,关闭主线阀,打开筒体上的放空阀使内压力为零。
(4)打开快开盲板,取出清管器,并做好检查、记录。
(5)清除收球筒内的杂物和污垢。
(6)全过程操作应由收球组组长统一现场指挥。
7.6安全技术要求7.6.1采用压风机排出的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推动清管器运行清管。
7.6.2发球筒首端应装有压力表,每间隔15min记录一次压力,以便在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7.6.3通常清管运行压力在0.05~0.7MPa之间,当遇到弯头、穿越爬坡等地方时,管内压力会暂时升高,但最高压力不得超过发球筒的额定压力。
如果压力升高清管器仍然不能行走时,应该分析和查找原因,确认为是卡球时,应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7.6.4当在进气量没有减小的情况下,较长时间不形成压力,并且按进气量计算清管器应该运行的距离远大于实际运行距离时,可视为清管器漏气。
此时一般采取再投入一个过盈量更大的清管器的办法处理,也可采取增大进气量的方法解决。
7.6.5在线路上设置多个监控点,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清管器的行走情况。
7.6.6当清管器到达末端后,检查清管器主体没有严重刮伤和变形,无杂物、视为合格。
7.7 清管运行时间估算由于线路地形起伏高差(Φ508管线高差为78m,Φ273管线高差为30m)较大,管内积水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水头压力,加上沿线采用冷、热弯管较多,弯管与直管壁厚不一致,管内杂物、泥、沙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清管器不能匀速前进,因此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Φ508管线的地形高差情况,Φ508管线第一次通球最长时间估算如下:T=Q.P/V=7465×5/3600=10(h)8 站间试压站间试压是进一步检查管道整体的严密性,因此,本试验压力为管线的设计压力(6.3MPa),介质采用压缩空气,稳压4小时,目测检查系统中的各连接部位无渗漏,即为合格.8.1试压前的准备8.1.1对线路进行系统检查,主要对收、发球装置及线路中支线阀组的耐压管件进行全面检查。
8.1.2关闭与试压系统无关的支线阀门,并保证其关闭严密不渗漏,必要时可采取封堵措施;8.1.3对与试压系统相连的低压支线和容器,应将其断开,防止意外;8.1.4根据线路分布情况,Φ508管线的发球端和Φ273管线的收球端均在E3集气站区内,因此,根据其阀组的工艺流程设置,拟定将空压机组设在E3集气站收、发球区内,并将空压机组送风汇管接至阀组DN200预留阀上,利用其阀组的汇管向Φ508管线送风。
8.1.5本次试压计划先试Φ508管线,待Φ508管线稳压合格后,再将气通过阀组汇管放至Φ273管线,不足部分再作补充。
8.2选择设备、仪表8.2.1采用排气量为10m3/min,压力为16MPa高压风机7台;8.2.2采用0—10MPa(Φ150mm)压力表2块,备用1块,共计3块,并要求校验合格;8.3操作方法及步骤8.3.1采取并联方式将5台高压风车集中接于阀组DN200预留阀上,送风汇管选用Φ114×6无缝钢管,其长度计划50m,分机支管计划为Φ60×5无缝钢管,长度约50m,送风管的分布视现场情况而定,接点均采用焊接或高压卡箍连接;8.3.2首端及末端分别各安装1块压力表;8.3.3倒通系统流程,关闭和封堵与其试压无关的所有阀门,具备送风条件;8.3.4送风开始,首端、末端、巡线等岗位人员各自到位,升压过程随时检查各连接点有无渗漏和异常变形情况,特别是压力接近试验压力时,应增加检查频率;8.3.5升压过程中应按三个阶段进行,即当压力升至试验压力1/3时停机,稳压15min,检查无异常后,再次升压至2/3试验压力停机,稳压15min,检查无异常后,再升压至试验压力即可;8.3.6在试验压力下稳压4小时,作全面系统检查,目测各连接部位无渗漏和异常即为合格;8.3.7检查合格后,采取小排量方式缓慢泄压,特别是高压时排泄应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