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20分,每题5分)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是指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强得多。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4、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辨析题(20分,每题5分)1、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矛盾了。
(1)1956年3月,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
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斯大林的错误已证明了这一点。
有矛盾就有斗争,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
(2)1957年2月,毛泽东在深入研究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面经验和我国当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因而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是市场机制的长外。
但市场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因而单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必须有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的宏观调控。
3、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
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份,是增强企业活动,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
4、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会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能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劳动者学习先进,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步富裕起来。
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
(2)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材料题(30分,每题15分)材料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要一百年时间。
”——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290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和第二步,到2000年已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800多美元,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到目前,我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有2000多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下岗职工以及更多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请问:(1)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2)“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必须统一起来认识”,你是如何理解的?(3)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就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了,你是怎么看的?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
至少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就在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经济文化较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改变生产力落后和完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由当前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的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就在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走上斜路犯右的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否则也会造成失误犯左的错误,这已经有过严重的教训了。
(3)到2000年已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年,人民生活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城乡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是建国以来最快的时期。
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我们要实现的小康,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根据党的十六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从现实和上述的材料可见,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
因此,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继续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非常重要,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
材料题2、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
(列宁全集,第24卷)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毛泽东选集,第3卷)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私营企业170万户(2003年10月为203万户),外商(含港澳台)企业21.3万户,个体工商户2680万个,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16.56万个,从业人员达1.3亿,在私营企业中,86%的企业没有党员,97%的企业没有建立或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社会团体中不具备党组织条件的占70%。
(江权金《用十六大精神推进党建的十个课题》,《瞭望》2003(10))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探讨会上的讲话》)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据材料三,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3)根据材料四,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当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她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以正确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获得解放为最高目标。
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所以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够自觉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以最大的公心造福祖国和人民;始终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始终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和法制趋势,能够以正确的理论和创造性的实践,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
所以,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存在的。
而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因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是紧密关联的。
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就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同时也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2)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
全面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