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教材价值简析、教学设计沧浪区教研室李琴第二课时一、整体回顾,前后勾连,迁移学法。
1.整体回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通过抓三句话(出示《埃及的金字塔》三句话),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总分总的结构。
尤其是抓住过渡句的几个关键词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2. 前后勾连:还记得刚学过的《秦兵马俑》一课的三句话吗?(出示《秦兵马俑》三句话。
)同样是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以及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迁移学法:同学们,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首先就要理清说明顺序,这样你将很快的抓住文章的要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高年级学生应有【掌握】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能力。
同时,学会前后勾连着去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这种前后勾连的方法来学习《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说明文。
二、聚焦重点,用心品读,领悟说明方法之效果,感受说明语言之特色。
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主要介绍了埃及的金字塔宏伟而又精巧。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静心地思考,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了金字塔这一工程的宏伟与精巧?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来介绍的呢?(一)说明方法。
(出示第三自然段)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从数字入手:1.品味数字。
解读:共有70多座---数量之多;高146米多,40层高---塔身之高;走1千米——想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多少米?金字塔的一周可是操场的5倍呢!——规模之大;230万块、2.5吨——每块相当于50公斤重的50个小胖墩的体重之和,一头巨象之重;总重量达684.8万吨、地球一周、60万个(从海南排到漠北)”——巨石数量之多,重量之大;10万人,30年时间——人数之多,时间之久。
预设一:学生直接说从数字中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
当即点红一长串数字。
师:具体说说,哪些数字让你体会到它的宏伟?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结合相关数字谈感受。
相机朗读点评。
★师:学生交流完后。
是的,作者就是运用了这一长串具体的数字,让我们从金字塔数量之多、塔身之高、巨石重量之大、数量之多、建造时间之久等多角度感受了金字塔建筑的宏伟,工程的浩大。
(板书:列数字)预设二:学生从某个带有数字的句子入手谈。
比如“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让你体会到的是金字塔塔身之高。
※能形容一下你看到摩天大厦的感受吗?(高耸入云,抬头望不见顶)师:看,作者把金字塔和我们熟悉的大厦一作比较,就让我们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高大。
※现在你的脑海中屹立起了这样一个高大宏伟的建筑了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们看到的这个金字塔。
(师点: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高大吗?(指名朗读,教师适当点评)师:其他数字又让你从哪个角度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呢?让学生结合其他相关数字谈感受。
相机朗读点评。
※能把你的这种惊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能把这些带有数字的语句读好吗?※我听出了你的惊叹!你的表情也充分的告诉了我们你的感受!★师:学生交流完后,教师点红一长串数字。
是的,作者就是运用了这一长串具体的数字,让我们从金字塔数量之多、塔身之高、巨石重量之大、数量之多、建造时间之久等多角度感受了金字塔建筑的宏伟,工程的浩大。
(板书:列数字)2.比较阅读:如果去掉这些数字,这样介绍可以吗?为什么?(出示改过的较为笼统的语段)师:所以说恰当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准确的凸显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形象更为鲜明,也更具说服力。
3.勾连前文:还记得《秦兵马俑》中介绍规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规模宏大?两文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板书:比较)列数字(面积大,数量多,规模宏大,印象深刻);作比较(和熟悉的事物作比,具体形象,更为真切);举例子(一号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最具说服力的)。
4.方法小结:说明文往往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类常见的说明方法。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发现这些方法,前后勾连着学习,收获会更多。
(二)说明语言(出示第三自然段)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师:继续回归这段介绍金字塔宏伟与精巧的文字,再读读,在语言上给你什么感觉?1. 品味语言。
还是让我们来品一品其中的几句话吧。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金色的沙漠中,那古老的金字塔呵,远远望去,它像沙海中的一座座金山,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一幅多么开阔而雄伟的画卷啊!”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形象、抒情,语言优美)师:再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有什么不同?146米、40层高————简洁朴实,真切【实】可信,有现场感【更真切】。
小结:对,这就是说明文语言的特色,简洁朴实,没有太多的情感色彩和浓烈的语言,往往很公正客观。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北壁底边长230.253米,南壁底边长2305454米,东壁底边长230.391米,西壁底边长230.357米。
”(资料介绍)师:这一句具体写胡夫金字塔底边周长之长。
为什么不具体写四条底边的长度呢?查阅资料得知,胡夫金字塔四条底边的长度各不相同:北壁底边长230.253米,南壁底边长2305454米,东壁底边长230.391米,西壁底边长230.357米。
是的,一一列出显得累赘而无必要。
这也正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平实的特点。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1)师: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建筑的精巧细密)当时每一块巨石都磨得是多么的――,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是多么的――,紧密到了――的程度。
“锋利”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天衣无缝(2)师:“几千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环境恶劣、风沙肆虐、侵蚀剥落、地震摧毁——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千年不倒)“几千年”【此处总结历经千年――依然连……】。
师:你觉得这个工程怎样?(精巧、了不起、奇迹)※这仅仅是劳动的累积,技术的精巧吗?更蕴涵着什么?(古埃及人民高度的智慧、才能)(板书:智慧)(3)师:那么,去掉“锋利”、“几千年”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小结:“锋利、几千年”高度科学、准确的反映金字塔建筑的精巧,乃至蕴涵的智慧。
说明性文章用词就要讲究科学准确。
2.勾连前文:《埃及的金字塔》和《秦兵马俑》在说明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说明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吗?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秦兵马俑》:语言生动精美,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语言富有节奏,联想丰富,兵马俑惟妙惟肖。
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斗志昂扬)——个性鲜明《埃及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准确。
——宏伟、精巧的建筑特点3.语言小结:用生动精美的语言展现兵马俑个性的鲜明,用质朴平实,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金字塔建筑的宏伟精巧。
可见,介绍不同的事物,根据不同的需要,文章的语言风格就是不一样的。
三、探究建造,感悟智慧,再次体会语言特色。
(出示第四、五自然段)1.快速浏览,你觉得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怎样?“科学”(智慧)抓运输、垒石:——从木撬运石;修路平整;没有最基本的建筑设施;堆起土坡;倾斜运石;移走土山等内容中引导学生一方面体会金字塔建造之工程浩大,所需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劳力,另一方面紧扣“科学的方法”五个字充分感悟蕴含其中的古埃及人民无比丰富的、乃至不可思议的聪明智慧。
包括引导学生适时的引入课外资料,丰富这种感受。
师:①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不光读懂了这项工程的庞大,而且还读懂了其中凝聚着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②你的发言让我们对古埃及人民精妙的设计更加赞叹不已。
③通过你的资料介绍,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④学会收集资料并灵活运用到学习中,看来这真是一种好方法。
⑤联系上下文去读书,我们的阅读感受就会更丰富。
2.这两段话同样也写得很简洁、朴实,让我们一读就明白了建造的过程和蕴含的智慧。
注意到这里的“据说”这个词语了吗?“据说”是什么意思?(众多说法中的一种,而且这些说法也没有确切的定论。
)能不能去掉?(不能。
如果将未经证实的推想写成确实存在的事实,未免武断,令人难以信服。
所以这样的表达反而让语言更加科学准确。
)2.及时回应关照全文:其实在本文还有不少这种看似不确切,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用词。
能找到吗?读一读。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3.勾连前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也有相关的语句。
(出示)“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看来..在火星上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然而,科学家推测,彗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
”师: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意严密准确之处。
五.迁移学法,拓展延伸。
同学们,本单元的下面一篇课文是第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也是一篇说明文。
维也纳有什么特点,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语言上有些什么特色?下节课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和发现。
板书:15.埃及的金字塔勾连智慧列数字简洁作比较比较宏伟精巧举例子准确备注:整体板书以金字塔板画为背景,金黄色主调;其余文字白色;“智慧“二字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