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就是应该怎样教,不应该怎样教或者怎样教更好。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并对自已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已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
有的小组一看就知道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的,缺乏必要的训练。
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
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结果造成:1、由于不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
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问题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稍逊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子变相剥夺了学生的权利。
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技能。
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片面地,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
因此,在大力提倡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地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发展的目标。
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
其次,要有一定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训练。
比如教师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有不同见解,经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
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岐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得的,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
讲述的目的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难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或太少,要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一,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
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既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
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
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
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能扬长避短,从而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
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
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
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
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刘
银
花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