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古诗鉴赏【考点分析】1 诗句内容的考查:是否读懂了诗句的含义和内涵,以选择题居多;2 景、情、境的考查:核心考点,高考必考;3 诗歌文字艺术考查:炼字炼句题的考查:4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的考查: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常见修辞;5 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常见语言风格词汇的积累;6 其他诗歌常见题型:比较类鉴赏、诗评类鉴赏。
【常考点I 】景情境①景:写了什么景?如何写景?为何写景?什么景——意象的选择(非重点)如何写景——写景的角度与方式常见的写景角度:方位(远近/ 高低/ 俯仰/点面)、动静、虚实、正侧、色彩、感官(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白描、色调为何写景——两个落脚点,即意境的构造以及感情的抒发②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如何抒发感情的?抒了什么情a. 感情的多元化,涉及全诗,要学会逐联分析,避免遗漏。
b. 如何提炼诗人情感,可从意象分析、诗歌类型、卒章显志、知人论世等方式去提取。
如何抒情——即抒情方式的考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乘風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间接抒情:借助外物来表达感情;借景抒情:景情的先后顺序、衬托关系(以乐写哀);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常常出现在怀古诗、咏史诗中,借古伤今(“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借古讽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伤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外,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在一首诗中也可同时出现,使得诗歌的节奏富有变化。
③境:造了什么境(描绘了什么画面)?意境的表达本诗通过AA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BB的CC图。
AA是构成意境的意象,BB 是形容词,用以概述意境的美学特征,CC是意境的轮廓,可简单用时空来概括。
【常考点2】比较类鉴赏①常见的命题模式大致有下列几种:景(意象)、情感、意境的比较:表达技巧的比较(角度、手法、方式); 语言风格的比较。
②类型题解题指导:a 整体感知诗歌,做好“四看”b 定位比较区间、方式以及比较点区间——是全诗的比较还是局部的比较?研读诗作对应的品评区方式——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比较点——景情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③按照相应题型的答题公式,组织答案(同与异的区别、概括十分析的回答模式)示范:同——A诗和B 诗都如何异——A诗如何,B诗如何如何=概括+分析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①重点文言知识的考查: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古今异义; ②基础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注重与文章内容的勾连:③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以及文本细节信息的捕捉;④文言翻译的基本素养。
【常考点1】文言文断句题如何训练文言断句?第一步:通过课文来训练断句语感,将课文标点去掉,重新断句第二步:尝试归纳断句的内在规律,宏观把握,微观分析①断句的基础性原则:文从字顺,前后语意不矛盾;②常见的句末词、句首词、并列句式等需要积累与关注:③不能以己度人,习惯古人的表达方式。
【常考点2】文言翻译题①文言翻译的考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特殊甸式:判断甸(⋯者⋯也; ⋯者⋯; ⋯,⋯也,⋯⋯者也)被动句(为⋯⋯所、见+动词、于字引导、语意被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宾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②文言翻译的改卷原则:得分点——得分点意识十分重要。
在做翻译题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句子的得分点在哪里,然后重点翻译得分点。
③文言翻译的翻译要求:逐字翻译; 可直译就不要意译; 注意文从字顺,句子结构完整,缺少的主语与宾语要及时补齐。
【复习策略】①以高考题型为主要复习纲要,三道选择题,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和文本细节捕捉②定位文本选择来源。
文言文选择类型基本为人物传记,且基本为循吏,文章内容基本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官员任免调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刑狱领域、监察领域、外交领域等。
基本范式:开头——出身情况、少年情况中间——人生所历职位,调动频繁,主要政绩(两到三个核心事件)结尾——怎么死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10 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4、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6、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摹状貌使说明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试题例解:请说出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2.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 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 多座、房屋9000 多。
列数字3. 办法甲好,办法乙和办法丙都窝了工。
作比较4. 证明信是证明某人身份、经历等情况以及证明某件事情真相的专用书信。
下定义5.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作诠释句式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句型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可分为四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祈使句:要求或者希望中国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
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有两种情况:1 肯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如:天才来自勤奋。
改为:难道天才不是来自勤奋吗?2 否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注意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有两种情况: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练习: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3、难道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吗?4、老师对我的教导,难道我会忘记吗?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课堂纪律。
”可以改写成“没有一个人不遵守课堂纪律。
”改写后句子的肯定语气要比原来的句子更强。
改写时要注意:双重否定是表示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须用上两个表示否定的词,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
如果只用一个否定的词,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练习: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学好语文和输血,对青年人的成才才会起促进作用。
3)同学们都觉得书籍是我们的好老师。
4)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会找到春天的。
5)上坡下的每一块地都被大水淹没了。
6)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向你说清楚。
7)这里的情况你是清楚的。
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改写:我们在说话或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
例如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是直接叙述的句子。
如果要改成转述的句子,就可以改成“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改写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如我、我们等)的人称代词改成“他”或“他们”。
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
二是改变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三是适当调整词语,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改动,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使句子通顺。
例: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它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他轻轻地说:“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3)小华告诉我:“ 我的《儿童时代》先借给你看。
”4)妈妈对我说:“ 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吃饭了。
”5)小华对小丽说:“明天我们班要参加区文艺会演,我得早点到校排演。
”四、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如:他碾死了小青虫。
可改成⒈“把”字句:他把小青虫碾死了。
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移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
在变换句式时必须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小青虫被他碾死了。
把陈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接受动作的词调到句首,换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的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他的后面加个“把” 字;句②则把“小青虫”与他“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