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级电信基地班胡亚昆)摘要:上个世纪中期至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

本文以美国Intel 公司推出的CPU为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CPU的发展。

关键词:CPU 数据总线时钟频率80X86 Pentium Core1. 引言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

而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正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引擎,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CPU技术的发展。

通常,计算机的发展是以CPU的发展为表征的。

根据摩尔定律,我们知道微处理器集成度每个18个月翻一番,芯片的性能也随之提高一倍左右。

目前世界上生产CPU最强的公司是美国著名的Intel公司。

本文将从Intel公司推出的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逐个介绍到Intel最近推出的Core系列处理器,通过这些介绍来让大家深刻地了解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2. Intel 4004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

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

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3. 8086/8088/80186/801881978年,Intel公司正式推出了8086CPU,这是该公司生产的第一个16位芯片,内外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20位,主存寻址范围为1MB,时钟频率为5MHz,集成度只有0.040百万件/个。

由于当时的外设接口是8位,8086的16位外设数据线不能直接与外设接口连接,这一点限制了8086的推广。

于是,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准16位处理器8088,它只是将数据总线改为8位,其他设计都没有交大的改变,应用较为广泛。

8086/8088CPU内部结归纳起来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

这三大部分互相协调,对命令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协调工作。

以后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都可归纳为这三部分。

8086/8088的指令是以字节为基础构成的,建立了指令预取队列,将取指令和执行指令这两个操作分别由总线接口单元(BIU)和执行单元(EU)来完成,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指令执行速度。

8086/8088内有8个通用寄存器(AX,BX,CX,DX,SP,BP,SI,DI),4个段寄存器(SS,ES,DS,CS)和2个控制寄存器(IP,FLAGS),这些寄存器全部是16位寄存器。

8086/8088无高速缓存。

随后,Intel公司80186/80188,它们的核心分别是8006/8088,配以定时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等支持电路,功能更多,速度更快。

80186/80188指令系统比8086/8088增加了若干实用的指令,涉及堆栈操作、位移指令、输入输出指令、过程指令、边界检测及乘法指令。

4. 802861982年,Intel公司推出80286CPU,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6到20MHz,16位内外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扩展到24位,物理存储器有16MB的容量。

80286除原来的实模式外,还引入了保护工作模式。

在保护工作模式下,80286提供了虚拟存储管理和多任务的硬件控制,能直接寻址16MB主存和1GB的虚拟存储器,提供保护机制。

80286指令系统包括全部80186指令及新增的保护模式指令15条,其中有些保护模式指令在实模式下也可以使用。

5. 803861985年,Intel公司推出他的第一款32位微处理器80386CPU。

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升到20MHz、25MHz、33MHz,最后还有少量40MHz。

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4GB内存和64TB虚拟内存。

80386除保持与80286完全兼容之外,又提供了虚拟8086操作模式,可以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

80386指令系统在兼容原来16位指令系统的基础上,全面升级为32位,还新增了有关操作、条件设置指令以及对控制、调试和测试寄存器的传送指令等。

6. 804861989年,Intel公司推出新一代微处理器80486,它相当于在一片80386的基础上加了80387浮点运算协处理器和一片8K的Cache高速缓冲器。

(补充:缓存的作用是为CPU和内存进行数据交换时提供一个高速的数据缓冲区。

当CPU读取数据时,首先在缓存中寻找,如果找到了则直接从缓存中读取,如果在缓存中未能找到,那么CPU就从内存中读取数据。

CPU缓存一般分为L1高速缓存和L2高速缓存。

L1用于暂存部分指令和数据,以使CPU能迅速地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L1高速缓存与CPU 同步运行,其缓冲容量对CPU性能影响较大。

L2的作用是协调CPU的运行速度与内存存取速度的差异。

)80486采用精简指令技术RISC和指令流水线技术,性能更高,许多80486指令运行时间为1个时钟周期。

80486除80386所有的三种工作模式(实地址模式、受保护的虚拟地址模式、虚拟8086模式)外,还有一种系统管理工作模式(SMM)。

80486指令系统新增了用于多处理器和内部Cache操作的6条指令。

7. Pentium,Pentium MMX1993年,Intel公司制成Pentium(奔腾)处理器。

Pentium仍为32位结构,地址总线为32位,但外部数据总线为64位,内部时钟频率位60到120MHz,内存Cache位16KB。

Pentium处理器对浮点处理单元进行重大改进,包含了专用的加法乘法和除法单元;采用具有两条整数流水线的超标量技术;对常用的简单指令用硬件实现,重新设计指令的伪代码等。

所有这些都提高了Pentium的整体性能。

Pentium新增了一条8字节比较交换指令和一条处理器识别指令,以及4条系统专用指令。

1994年,为适应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要求,Intel公司将多媒体扩展技术MMX融入Pentium 形成了Pentium MMX处理器。

其引脚与Pentium兼容,时钟频率最高达233MHz,内部Cache 为32KB。

Pentium MMX新增了57条多媒体指令,一条指令可以对多个数据进行操作,也可用这些指令对图像、音频、视频和通信方面的程序优化,提高微机对多媒体软件的执行速度。

8. 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P6处理器系列)1995年,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Pro处理器,地址总线36条,可以寻址主存64GB容量。

它由含有16KBcache的CPU和含256/512KB的二级Cache芯片组成。

Pentium Pro扩展了超标量技术,具有3个整数处理单元和1个浮点处理单元,能同时执行3条指令,并对32位指令进行优化处理。

此外,Pentium Pro还支持多处理器系统。

Pentium Pro还新增了3条指令。

同样,为了增强对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能力,1997年,Intel公司在Pentium Pro中也采用MMX技术,推出了Pentium II。

Pentium II继承了MMX技术和Pentium Pro的动态执行技术,内部一级Cache增加为64KB,二级Cache增加为512KB,时钟频率进一步提高。

1999年,针对国际互联网和三维多媒体程序的应用要求,Intel公司又采用数据流SIMD 扩展SSE技术推出了Pentium III处理器。

Pentium III还首次增加了处理器序列标号PSN。

PSN的设置可用来加强资源跟踪、安全保护和内容管理。

Pentium III在Pentium II的基础上又新增了70条SSE指令,极大地提高了浮点3D数据的处理能力。

(后来,为了占领低端微机市场,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II和III的简化版本Celeron(赛扬)微处理器;再后来,又推出支持SSE2指令的Celeron 2(赛扬2)微处理器。

)9. Pentium 42000年底,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4,它是继1995年出品的Pentium Pro之后的第一款重新设计过的处理器,新增了76条SSE2指令,引入了NetBurst微结构。

SSE2指令系统侧重于增强浮点双精度数据的运算能力,主要面向高性能的多媒体程序的应用。

Pentium 4有着非常快速到400MHz的前端总线,之后更有提升到533MHz、800MHz。

10. Intel Xeon 处理器系列2001年,Intel公司推出了基于NetBurst微结构的Xeon处理器,在Xeon MP处理器中增加了超线程技术;64位的Xeon处理器则支持64位扩展内存;双核的Xeon处理器则支持双核技术;Xeon 70XX系列处理器支持虚拟技术。

11. Pentium M 处理器2003年,Intel公司推出了低功耗、高性能、可移动的Pentium M处理器系列。

支持动态执行的Intel结构,具有32MB的指令Cache和32MB的回写数据Cache;具有先进的分支预测和数据预取逻辑;支持MMX、SIDM、和SSE2指令集合。

12. Pentium D 处理器2005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D处理器。

奔腾D是双核心加了64位指令集,这是和奔4 最本质的区别了。

D 处理器是用于台式机的双内核处理器。

它在一个物理处理器内包含两个完整的执行内核,这两个内核以相同的频率运行。

两个内核共享相同的封装和芯片组/内存接口。

双内核在一个物理处理器中提供两个执行内核,允许平台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同时享受与计算机的流畅交互。

这是Pentium D 处理器的主要特性与优势。

13. Intel Core Solo和Intel Core Duo处理器2006年,Intel公司推出了Intel Core Solo和Intel Core Duo处理器。

Core Solo是单核处理器,Core Duo是处理器采用了双核技术,他们都具有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

这两款处理器在Pentium M处理器的基础上对微结构进行了改进,并改进了解码和SIMD指令的执行。

14. Core i系列2010年,征战多时的Core 2 Duo/Quad/Extreme将逐步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分别面向高中低端市场的三个新系列:Core i7、Core i5和Core i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