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范文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范文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范文《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那么这本小说的读后感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灿烂千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1“她们坐在屋外的折叠椅上,用手指从一个碗里拿甜饼吃。

她们每人喝掉两杯茶,当莱拉问她要不要来第三杯的时候,玛丽雅姆说好。

山中枪炮声连绵不绝,她们看着云彩飘过月亮,这个季节最后一批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黄色弧线。

当阿兹莎哭着醒过来、拉希德大声喊莱拉上去让她闭嘴时,莱拉和玛丽雅姆交换了一个眼神。

坦诚的、会意的眼神。

在和玛丽雅姆这次匆匆的无声交流中,莱拉知道她们已经不再是敌人了。

”莱拉和玛丽雅姆,《灿烂千阳》中的两位主角,她们之间有命运的纠葛,有过相互的仇恨,有友谊,有深深的母子般的情谊,更有为对方牺牲的勇气。

而上面的一段描写我相信会是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中仅存的几份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感谢胡塞尼先生为我们描绘出那一个宁静、温馨的场景,此时,战争、时代、未来对我们而言都不重要了,仅这一份宁静,也值得我们在多年以后回忆起仍心怀感激,因为他让我们明白,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莱拉和玛丽雅姆作为本书中阿富汗女性的代表,她们善良、坚忍、勤劳、坚强、勇敢,她们身上集合了阿富汗女性所有的美好品质,可她们也忍受着阿富汗女性们同样的痛苦。

她们忍受着贫穷、饥饿、疾病,深陷无爱的婚姻,挣扎与家庭暴力之下,被社会不公平的对待。

将她们全身包住的布卡非但将她们隔离与公平社会之外,也将她们的命运紧紧的捆绑在阿富汗悲伤而又凄凉的历史上。

小人物的悲惨人生恰恰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的残酷,亦让我们明白,无论阿富汗头顶的风云如何激荡,只要她还在战争,人民就永远是最大的输家。

玛丽雅姆输掉了父亲、母亲、爱情。

莱拉输掉了青春、爱情甚至品德。

而同样的,她们都失去了本该幸福的生活。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仍选择了坚强地活着,隐忍甚至卑微的活着。

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向她们致敬。

生,只有一次,死,也只有一次。

死与生同样值得我们去珍惜。

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终于在地坛顿悟,他说:“死终究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微笑还是哭泣,无论苦难或不幸是否已降临,只要太阳还在,它就会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不代表它没有过绝望,只是它还有希望,而人们,人们数不清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却常常被那一丝丝黑暗埋葬。

如果可以,我希望,人们把每一个睁开眼睛就能看见太阳的日子当成上苍的恩赐。

然而,不可否认,要所有人都微笑着拥抱这个世界太难了。

这个世界永远都有战争、疾病、死亡、不幸。

胡塞尼先生再一次努力试图让我们认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它不是童话里永远盛开着玫瑰,永远充满着幸福与美满结局的城堡,它也不是与你我无关的遥远的圣殿,尽管我们如此卑微与渺小,尽管这个世界让我们觉得有些许陌生,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你可以不接受它,可以责骂它,但你不可能对它置之不理,接受它,然后尽力为历史的前进尽一点我们的绵薄之力,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对莱拉和玛丽雅姆这样的许多阿富汗人而言,她们可以选择放弃她们的祖国,但她们无法拒绝自己的命运被时代或者说祖国安排。

她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祖国这张大幕下,她们尽职尽责,安分守己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可是,她们并不是完全麻木的。

她们默默地接受命运,却并非默许命运对她们的一切安排。

那一张张落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灵魂是一朵向阳花,只要太阳照常升起,灵魂就不会凋谢。

莱拉和玛丽雅姆最后杀死了拉希德,一个有着阿富汗男人的残忍、自私、好色、虚伪、狡诈、冷酷等一切缺点的人。

而她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玛丽雅姆被处以死刑。

以善良来殉葬邪恶,这一让我们心疼的结局同时也让我们深思,旧的“阿富汗”死了,新的“阿富汗”何时会到来呢?《灿烂千阳》以莱拉怀孕作为结尾,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祝愿莱拉幸福,祝阿富汗和他的人民幸福。

太阳照常升起,怀揣希望,人世就是天堂。

最后,让我以一句古老的阿富汗诗歌来结束这篇*“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篇2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

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

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

灿烂千阳读后感。

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

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

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

”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灿烂千阳读后感。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

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

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

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

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

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

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

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

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

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

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

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

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

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

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

以母亲的身份。

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灿烂千阳读后感篇3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昼夜地在我们身边流淌,或幸福地包裹着我们,或欢欣地在我们身旁腾跃,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视着你。

许多人视若无睹,因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价和唾手可得。

然而,对于在过去30年的岁月里经霜沥雨的阿富汗妇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远在“屋顶之上”,在“墙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梦中,远在天边地于现实里。

这样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摧残着她们的心灵,她们怀疑、愤怒、委屈、恐惧、自卑,她们逆来顺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掷……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史,不如说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心灵发展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玛丽雅姆,有钱的父亲与其女佣所生下的孩子。

私生女,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贴上的标签,是走在大街上会被扔石头的那种小孩。

十五岁的生日愿望仅仅是想去父亲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

而这个愿望让她失去了一切。

父亲没有如约来接她,她违背母亲的意愿下山去寻父亲,而他不肯见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时候发现了已自杀身亡的母亲。

随后几天内被父亲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

嫁给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

十五岁的纯真少女,眨眼间,失去了父亲,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

初嫁之时,玛丽雅姆还算幸福,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至少偶尔还能得到丈夫的温情,但是连续七次流产之后他所能面对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时会降落在她头上的恐怖暴力。

而莱拉,则是小说的另一个女主人公。

她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

那是邻居塔里克。

他可以挥舞着自己的一条假腿像骑士一样为自己的公主莱拉去作战。

在战争中塔里克全家逃亡,临行前塔里克和莱拉偷尝禁果,他请求她嫁给他并和他一起走。

但她拒绝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尽管她很想那么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