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简明教程谈诗词格律,就必须先提四个概念:平仄、韵、对仗、五音清浊。
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就是所谓四声。
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中不同声调的韵母。
近体诗是以切韵(广韵)音系为标准的。
广韵把相同声调的字分为一卷(共有五卷:上平、下平、上、去、入;平声分两卷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太多的缘故,不是后来的阴平阳平)。
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近体诗押韵遵守《平水韵》,平水韵是对广韵的简单归并,比如广韵二冬三钟合并为平水韵二冬。
近体诗押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近体诗还要求对仗,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仗的一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还细分为若干类。
对仗按其工拙分为四类:同一门类的字对仗(比如颜色对颜色,天文对天文)叫做工对,相邻门类的对仗(比如天文对地理)叫邻对,只满足实对实、虚对虚的,叫宽对,对仗用字不在同一位置的,叫错综对。
注重声律的诗家还有五音清浊的讲究,一般是从声母的发声部位角度考虑的,也就是“喉牙舌齿唇”,正如从韵母的声调角度划分可以把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同样,从声母的角度,可以把字分为“清音字”和“浊音字”。
声母也用一个代表字表示:“影晓匣喻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来日”,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六字母(不过中古音实际声母并不完全是这三十六母,中古音中“照穿床审禅喻”实际上都分两个声母,而“非敷奉微”是集韵时代才从“帮滂并明”里分离出来)。
其中,“影晓匣喻”是喉音,“见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来”是舌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是齿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是唇音,这就是所谓的五音。
“非敷奉微”属于轻唇音,“帮滂并明”属于重唇音,这就是所谓的“轻重”。
声母又分清浊,包括: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次清包括“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凡属全清次清声母的都是清音字,凡属全浊、次浊声母的都是浊音字。
这就是所谓的“清浊”。
“清浊”之分可以涵盖整个汉字体系,完全可以类比声调划分的“平仄”,因此清浊之分才格外受某些诗词评论家喜爱。
许多人只知道平声有阴平阳平之分,其实上声、去声、入声也分阴阳。
阴阳分别也是以清浊为准的,清音字为阴,浊音字为阳。
比如“幽”字影母,是清音字,因此属于阴平,“明”字明母是次浊音,因此属于阳平。
同样,“补”字帮母清音字,因此属于阴上,而“特”字定母浊音字,就属于阳入。
韵书注音用反切,简单的说就是用上字的声母(严格的说是同纽)配合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严格的说是同韵)。
比如“东”字,查《广韵》或者《康熙字典》,注明发音为“德红切”。
“德”字就是反切上字,取它的声母d(“端”母),同样取“红”字韵母和声调ong(“东”韵一等),于是东字读音就是dong(按照王力的平水韵拟音)。
怎样分辨一个字的平仄清浊呢?其实不论哪种方言,都与广韵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只要掌握自己方言根广韵的对映关系,那么辨别平仄清浊并不困难。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阅韵书,比如“东”字,查广韵发现东字属于“上平”卷,“东”韵目下,注音“德红切”。
因此“东”字属于平声,东韵,再查反切上字表,德字属于端母,端母是舌头音、全清,因此“东”字属于清音字。
(普通话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 d g j x zh sh z s是全清音,p f t k h q ch c是次清音,m n l r y 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
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近体诗是由律句组成的。
律句只有四种基本格式: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五言律句的一三字(七言律句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五言律句的二四字(七言律句的二四六字)则必须按照规定。
同时还有“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
孤平就是指律句末五字出现“仄平仄仄平”句式,三平调指律句末三字连用三个平声字。
孤平和三平调是律诗大忌,必须避免。
凡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且没有犯“孤平”和“三平调”的,就是合格的律句。
平仄相对的两个律句构成律联,比如五言仄起平韵式律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平韵式律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韵式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韵式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两种格式的律联交替使用,就构成格律诗(对句押韵,律诗二、三两联还要求对仗),比如:五绝仄起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平起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平起平韵式:(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仄起平韵式:(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假如首句入韵,为了满足“二四六分明”,就变成:五律仄起平韵式:(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格律诗也一样:七绝平起首句入平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仄起首句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首句入平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仄起首句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如果是押仄声韵,则:五绝平起仄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其他格式不再赘述。
(其中七言以平起式为正格,五言以仄起式为正格,七言以首句入平韵为正格,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所谓正格、偏格只是一种习惯称呼,并不代表高下)以上规则可以用“粘对”两字表示: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同一联内相邻律句相对,相邻联内相邻律句相粘。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七言律句也可以看作是由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相对的两个字构成的。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律句还有些特殊形式。
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同“平平仄平仄”完全等同,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同“(仄)仄平平仄平仄”完全等同。
(()表示平仄可以不论)这种格式不算拗句,因为即使是试帖诗,也可以这么写。
必须的拗救实际只有两种:1、对于“平平仄仄平”,假如首字用仄声,即“仄平仄仄平”(七言则不论“仄仄仄平仄仄平”还是“平仄仄平仄仄平”),都是犯了孤平的,是必须严格禁止的。
假如此时首字必须用仄字(七言则是第三字),那么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形成“仄平平仄平”句式。
这是孤平拗救句式。
2、对于“仄仄平平仄”,假如出句是“仄仄平仄仄”,或者“仄仄仄仄仄”,或者“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此时对句可以用“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都算拗救。
(七言类似,不再赘述)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排律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中间若干联都要对仗)。
关于对仗,简单的说就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数词、方位词等;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代词,其中名词还细分为若干类,比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等。
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自成一门。
连绵词、双声、叠韵又自成一门。
相同门类的字叠用,也构成一门。
关于对仗用词门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类书分类大同小异,可以参照王力《汉语诗律学》,也可以查阅《御定骈字类编》《御定分类字锦》等大型类书。
凡同一门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比如“风”对“雨”,都属于天文门。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又称互成、连珠),也算是工对。
比如“音书”对“秋夜”,音、书可以算文学门,秋、夜则同属时令,两字叠用构成工对。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了。
邻近的门类相对,叫邻对。
比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连用对连绵字,等等。
只满足实对实、虚对虚的,叫宽对。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杜甫的名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等。
对仗并不是一字对一字的对,出句和对句的相对字并不需要一定在同一位置。
当对句的相对字并不在出句的对应位置时,就叫做错综对。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举了这些例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裙拖六幅湘江水,鬓响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第一个例子中,火,暮,天文对时令,是邻对,萤,鸦,虫对鸟,也是邻对,两者构成错综对。
第二个例子更明显了,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构成错综对。
错综对这一概念是同工对、邻对、宽对一起并列的四大对仗分类之一。
由于诗人往往追求工对,因此错综对在格律诗中终究少见。
使用错综对,一般是为了顾及平仄和韵脚,比如上面“六幅”假如直接对“一段”,就不符合格律了,而如果萤火对鸦暮,就出韵了。
错综对还可以改变出对句的句式,有时候能使对联更加灵动而不呆板,在联句的时候,假如用的是一些窄韵甚至险韵,往往一般的对仗就难以满足,这时用错综对,就能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字面对和借对,这实际上是对仗的一种技巧,并不算一种分类。
汉语是由字组成词,由词组成句的,从对联的角度看,假如对字不对词,那就是字面对。
最有名的字面对应该是李东阳的这句对联了:“庭前花未放,阁下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