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0岁以前是他律阶段,10岁以后转变为自律阶段)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培养信任感2~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培养自主性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性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简述帮助中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简述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A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B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简述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第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简述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置合理的目标;进行归因训练。
试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归因训练;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使用表扬;合适的反馈。
简述迁移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化说;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试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认与原有认知结构关系)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简述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简述怎样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自觉地概括;科学地进行比较;自觉地进行概括。
简述正反例证在学习中的主要作用: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简述错误观念的主要性质特点: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简答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方式:诊断错误观念、引发认知冲突、理解新观念、应用新观念、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
②执行具有内潜性。
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简述技能的作用:调节和控制动作;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地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心智技能的三个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学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学习策略的构成: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常用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精细加工策略:一、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法4谐音联想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二、做笔记三、提问四、生成性学习五、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一、类组织二、概括法(纲要法、网络法)三、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简述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学生运用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简述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简述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环境,智力,个性简答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提供榜样);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习、观察学习(示范学习、替代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怎样进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榜样示范、价值澄清、群体约定、奖励与惩罚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和品德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简答会谈的基本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面质、澄清。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简述心理辅导中的人际关系特点: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
.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教学目标的主要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6个层次:1、知识(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2领会(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3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4分析(代表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5综合(将零碎知识整合,发表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6评价(代表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情感目标有5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惯、习惯化;行为目标陈述: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次完成九个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教学方法:1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谈括法 2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实践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教学策略: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三、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的特点、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的责任感(班级的性质)简答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移情及焦虑水平等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课堂情境结构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无关,主要指: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座位分配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