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
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少、慢、差、费”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近年来为改变语文教学不良现状,一大批语文教师从素质教育要求着眼,身体力行,锐意改革。
关于有效教学,仁者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现在的语文教学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认为跟教师没有语文意识,或者说没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有很重要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是否有语文意识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
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
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创造力。
著名美术家吴为山说过:“读书的宗旨是使自己进步,恰如聆听大智大哲大贤教诲。
”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加以方法上的指点。
在教师指导和推荐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阅读就仿佛是一粒火种,只要时机适当,足以点亮人们心中的那一盏灯。
三、注重作文教学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
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
学生作文兴趣普遍不高,作文的质量不够理想,从教师这一块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即过程性指导。
因此,要改变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也就是说,作文,要把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学生的写作实践进行面对面的碰撞,在学生的思维上产生影响。
四、坚持抓写字教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
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这充分说明了兴趣的地位和作用,本人尝试了以下几种激趣法,效果较好:
(1)“天天书法展评”。
利用教室墙壁上的学习园地,精心设计一片学生作品展评空间。
统一纸张,学生每周选出多幅优秀作品张贴,字数不作要求。
(2)设立“优秀榜”,“进步榜”。
采用自评、集体评价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并予以口头或者物质奖励等。
(3)目标预设与评价。
每周学生结合实际,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如“写好基本笔画”、“写端正字”、“调整好字的大小”等,一周结束作总结评价,从而制定下周目标。
坚持下来,学生就能体验到这种过程的快乐,并收获成功。
五、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的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采,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
叶圣陶先生在《改变学风》中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道,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下是终结。
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者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徐振维老师也认为“学习习惯对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行为习惯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习惯的养成或改变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也并非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能解决问题,习惯是多次重复的结果。
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好的学习行为在学生身上多次重复,方能巩固。
(2)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会学习。
要学会学习,首先得学会预习。
其次,学会听课。
再次,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第四,学会复习。
教师要一环紧扣一环,一步不让,逐步使学生养成习惯。
(3)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克服各种困难、经受各种考验中形成的,这往往需要以较强的耐挫力作为支撑点。
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是磨练意志的最好良方。
”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要重视耐挫力的培养。
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新世纪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職责。
实践证明,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能力,遵循教学规律,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是理解与落实《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标志。
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抓住契机,主动努力地探索实施,不断地总结反思,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进取、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