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范(试行)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及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规范论文撰写,保证论文质量,特制定本写作规范,请参照执行。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毕业论文(设计)由封面封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及使用授权声明书)、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9个部分组成。
文科类论文字数(正文)应在8000字(或4000英文单词)以上;理科类、工科类论文字数(正文)应在5000字以上。
艺术类论文可以创作设计、创作说明相结合,论文字数(正文)应在4000字以上。
二、各部分具体要求1.封面论文封面封底采用全校统一格式(学校统一印发)。
内容包括题目、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等基本信息。
论文题目应既能概括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得超过25个汉字。
封面打印要求:论文题目用四号黑体加粗、居中、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其余部分均使用四号楷体_GB2312、居中、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2.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及使用授权声明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及使用授权声明书,打印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
必须学生和导师本人签字。
3.摘要(中、英文)摘要是全篇论文的缩影,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要求能够体现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观点。
着重叙述结论和结果。
摘要的篇幅应限制在300~500字。
中文摘要的撰写要简明、扼要、完整,只表示新情况、新内容,过去的研究细节可取消,未来的研究计划不要纳入摘要,取消或尽量减少背景信息。
中文摘要正文主要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①论文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内容及方法;③获得的基本结论;④主要研究成果。
“摘要:”采用左顶格、小四号黑体加粗、中间空两格,冒号同前;中文摘要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两端对齐,段前段后均为0行。
“摘要:”翻译为“Abstract:”,采用左顶格、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加粗,冒号同前;英文摘要正文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两端对齐,段前段后均为0行。
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
使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
4.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作为文献索引,以便于检索该文,应选取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关键词要规范,应尽量选取《汉语主题词表》等所提供的规范词。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地区、人物及重要数据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关键词尽量从论文题名、摘要中取得,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达,避免使用非规范的缩写词;每篇文章标示的关键词为3~5个。
“关键词:”采用左顶格、小四号黑体加粗,冒号同前;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全角),末尾不加标点。
中文关键词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两端对齐,段前段后均为0行。
“关键词:”翻译为“Key words:”,采用左顶格、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冒号同前;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半角),末尾不加标点,和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关键词组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半角分号隔开,标点后空一格(半角)编排后续内容。
英文关键词正文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两端对齐,段前段后均为0行。
5.目录反映论文的纲要。
目录应列出通篇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标题,分别层次,逐项标注页码,包括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附属部分的页次,以便读者查找。
不包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及使用授权声明书、中英文摘要和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答辩评分表等。
目录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为自动生成。
格式为“来自模板”,显示级别为“3级”,其中第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两端齐);第二级标题(小四,宋体,两端齐)左侧缩进两个字符;第三级标题(小四,宋体,两端齐)左侧缩进四个字符;标题文字与标题编号之间1个空格(半角)。
目录正文的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目录”(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两字间空两个字符,2.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6.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宜分为引言(绪论)、论文主体、结语(结论)等3-5个部分。
各部分要加上标题,集中论述与论文密切相关的问题,做到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行文规范。
中文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宋体简化汉字。
英文、罗马字符和阿拉伯数字均应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正文的中文采用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英文为小四号Times News Roman字体,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如无特殊说明,一律采用固定值20磅行距,段前段后0行,两端对齐。
文科类论文“章”“节”“小节”的编号统一为:一、;(一)、;1、。
理工科类论文“章”“节”“小节”的编号统一为:1;1.1;1.1.1。
四级以后的标题和编号的编排原则为:下级标题的醒目程度不超过上一级,不重复或混淆。
如可采用1)、(1)、a、a)、(a)等格式。
正文部分双面打印,不区分奇偶页。
各章独立成页,在每章结束后添加分页符。
论文中的标题均采用模板中的样式形式排版,即标题1,标题2,标题3等。
理工科正文的层次格式如下(模板见附件2):1 绪论(居中,三号黑体加粗,4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1.1 研究背景(左顶格,四号黑体加粗,2.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1.1.1 办学规模(左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1)×××(小4号宋体+加粗,占1行)×××(可接排,小4号宋体)a、×××(小4号宋体+加粗,占1行)××(可接排,小4号宋体)(1)×××(小4号宋体+加粗,占1行)××(可接排,小4号宋体)文科正文的层次格式如下(模板见附件3):一、引言(居中,三号黑体加粗,4倍行距,段前段后0)(一)、研究背景(左顶格,四号黑体加粗,2.5倍行距,段前段后0)1、办学规模(左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2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1)×××(小4号宋体+加粗,占1行)×××(可接排,小4号宋体)a、×××(小4号宋体+加粗,占1行)××(可接排,小4号宋体)(1)×××(小4号宋体+加粗,占1行)××(可接排,小4号宋体)7.参考文献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务必实事求是,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不应间接引用。
论文中引用过的文献必须著录,未引用的文献不得出现。
凡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均应列出。
参考文献放在结论之后。
参考文献应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15篇。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参考文献”按一级标题编排,内容采用三号黑体加粗、居中、4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但不出现章节号。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见附件1)。
参考文献正文格式:采用五号宋体、缩进悬挂2字符、固定值20磅行距,段前段后0行。
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中英文文献全部采用半角、英文标点输入法输入,标点后空一格(半角)接排后续内容。
8.注释注释是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一般采用脚注,也可使用文中注,多用于文科类论文。
9.致谢展现论文写作的心路历程,对帮助过的人表达谢意。
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个人或单位。
谢辞应谦虚诚恳,实事求是,不应过分地感谢亲朋好友等与论文工作无直接关系的帮助等。
致谢中可以感谢提供研究经费及实验装置的基金会、企业等单位和个人。
若论文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请注明项目来源及编号,并表示感谢。
致谢中一般不用第一人称,可用“作者”。
10.附录在论文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图纸、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附录不宜太多,附录的篇幅一般不要超过正文。
对于艺术创作类论文,需在附录处粘贴毕业创作或毕业设计作品的5R彩色照片(光面相纸,不得采用复印件),附关于作品的文字说明。
如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是系列性作品,则要求将体现作者(设计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作品或重要部分作展示,但最多不超过5页。
三、写作规范1.语言规范采用学术化语言进行写作,避免使用口语或非学术性词语。
论文中如出现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应作相应解释。
文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全文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如果文中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应加以注释。
国外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必须在译文后用圆括号注明原文。
2.页面设置纸张:纸型为A4(21.0 cm×29.7cm)标准。
页边距要求:左边距:3.0cm,右边距:3.0 cm,上边距:3.6 cm,下边距:2.5 cm。
装订线位置:装订线在左侧,0 cm。
页眉边距:2.8 cm,页脚边距:2.0 cm。
3.页码及页眉页脚页脚:论文页码从正文开始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直至全文结束(包括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答辩评分表)。
正文前的目录页(除封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及使用授权声明书、中英文摘要)从Ⅰ(罗马数字)开始编排。
页码位于页面底端,页码格式均为居中,小五号Times New Roman,页码格式为最简单的数字,不带任何其它的符号或信息。
页码不能出现缺页和重复页。
页眉:从正文开始到致谢结束(封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及使用授权声明书、中英文摘要和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答辩评分表均不出现页眉),填写“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根据实际,可修改为“宝鸡文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使用5号宋体字,居中排列;页眉线为双细线(线粗0.25磅),在版心的上沿,其长度与版心宽度相同,两根细线的长短应相同。
4.主要符号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将全文中常用的这些符号及意义列出。
如果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主要符号表,但在论文中出现时须加以说明。
论文中主要符号应全部采用法定单位,特别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得两种混用。
缩略词应列出中英文全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