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试背本诗;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学古诗的能力;
3、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背本诗;
教学难点:
1、了解诗句的大意,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通过想象,感受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齐背古诗。

)(组织教学)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1、不久前我们才学了一首古诗《渔歌子》。

(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渔歌子》)
2、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诗句描写了一位老翁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钓鱼的情景。

你见过别人钓鱼吗你觉得钓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钓鱼是一件多么有趣的
事情呀,它不仅吸引着白发的老人,更吸引着和你们一样大的顽皮可爱的孩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就是——《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
“垂”是个翘舌音,谁来读准他?读得真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连起来读,“小儿垂钓”。

“垂”,比较难写,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

(提示需注意的地方。

)(注:指导书写时,兼顾全体。


二、知诗人,解题意。

1、“垂钓”的意思是——钓鱼,对,它是钓鱼的书面语;那么“小儿垂钓”就是——小孩儿钓鱼。

2、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胡令能是唐朝中期一个并不出名的诗人,年轻时当过手工匠,他一生中仅留了四首诗作,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这首《小儿垂钓》。

三、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他会在诗文中写些什么?学完了古诗以后就知道了。

(注:如有猜对的,学文中要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回应,给予表扬)先听老师读。

注意,听准字音。

师范读。

2、小朋友想读吗?请大家按平时的读书方法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读。

(提示:自己多读几遍)
3、检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当好小评委。

”(两人)正音。

重点指导的读音:“蓬”、“稚”、“侧”、“映”、“纶”。

(如:除了“”是后鼻音的字,在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个后鼻音的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注:当提到“映”时,“应”也提出正音。

“‘应’是个多音字,既读‘yīng’,又读‘yìng’,在诗句里我们将它读成‘yìng’”)(注:可通过表扬优生的方式再加深印象,由练读字、词到连句读。

)(2)难读的字都会读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吧。

(齐读诗句)
四、自学诗句。

1、好极了!诗句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诗句,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理解诗意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归纳:借助字典或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自学诗句。

学生自学诗句。

(提示:自学完以后,可以和同位互相交流交流;有困难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很乐意帮你的忙。


2、交流汇报:“你是怎样理解这两行的?先来读一读(一、二两行)”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

1、汇报第一、二两行:
从哪个词看出这个孩子头发很乱(蓬头)注释中告诉我们了,“蓬头”的意思就是头发很乱,你真会学习,通过蓬头能看出什么(钓鱼
心切,顾不上梳头,很喜欢钓鱼。

)又是从哪儿知道他是在学钓鱼对,“垂纶”的意思是——钓鱼,学垂纶就是——学钓鱼)(板书:学)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学钓鱼,“映”在这里指遮住,“草映身”就是用草草遮住自己的身体。

2、为什么他要躲在草丛里钓鱼,还用草遮掩住自己的身体呢(指导体会他的心机,怕鱼儿看见自己吓跑了,好象在和鱼儿捉迷藏。

)是的,从“草映身”让我们体会到这孩子为了钓鱼所花费的一番心思。

其实,这两行中还有一个词也能体现出他这种心理(“侧坐”)(板书:侧坐)“侧坐”是什么样的我们侧坐着试一试。

为什么要侧坐(因为担心自己被鱼发现,他没有像一般的钓鱼人那样大大咧咧地坐着,而是侧身小心翼翼地隐藏在草堆里,好像在和鱼儿捉迷藏。


3、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一起看。

(出示课件,师朗读前两行诗句旁白,并指示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蓬头、稚子、草映身)
4、有趣吗能不能看着图展开想象描绘这两行诗句比如:这是在时间这孩子来到河边干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5、由于钓鱼心切,这个头发都顾不上梳的小孩,此时正模仿着大人的样子专心致志地学钓鱼,多可爱呀谁能读好
6、指导朗读:
(1)个别读;(通过表扬优生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停顿。

(2)提示:“蓬头”、“学垂纶”、“侧坐”、“草映身”这几个能表现出孩子可爱样子的词可以读重一些。

(师范读)
(3)男、女生分读。

六、学习后两句诗句。

1、正在这孩子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看?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那么诗中是怎样写的呢?接着读。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1)“路人借问”,“借问”这个词我们曾在《清明》一诗中见过,“借问酒家,……”(齐背《清明》)知道“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事情)
(2)这个给人指路的小牧童多热情多有礼貌呀!而图上的这个孩子(指图)却——远远地招手,书上用的词是——(板书:遥招手)讲解:这个“遥”是“遥远”的“遥”,表示的是远远的.意思。

他为什么远远地招手呢?所以最后两行诗句是“路人……不应人”(板书:不应人)
(3)在这里,“应”是什么意思{板书:应}(回答、答应)“不应”就是——不回答。

(板书:不应)所以“不应人”也就是不回答谁呀(不回答问路的人)(板书:不应人)
(4)连起来说说这两行的意思。

(5)创设情景: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这个小孩,你会对路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多机灵的孩子呀!你体会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

(5)指导学生朗读:“着急时语速怎样最后一句写他都不敢答应了,读时声音应该怎样”)
(6)两名学生比赛读,评一次;
加上动作齐读。

(7)能展开想象生动有趣地描绘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吗?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

七、小结。

1、通过学习(指示板书),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板书:专心致志、机灵可爱)
2、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注:激励话语)
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读?
加动作齐读。

3.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试试看?
指名背;
配乐试背。

(“会背的同学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不会背的同学可以一边看画面、看板书一边跟着小声背。

”)
八、课内拓展:
1、把钓鱼当成一件娱乐活动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情趣,可如果是为了维持生活就没那么轻松了,课堂上,刘老师再推荐给大家一首
跟捕鱼有关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一起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刘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敢接受下面的挑战吗?请你用我们今天所用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比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自学完毕快速举手。


3、交流汇报:重点提示的词语:“渔者”、“但”、“君”、“出没”
4、师总结: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捕鱼人捕鱼时的艰险,从而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九、布置作业:
这节课,小朋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节课,课后,刘老师请大家走进“作业超市”,自由选择课后作业。

(……)希望你有更大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