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春拳的基本知识

咏春拳的基本知识

咏春拳的基本知识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

其起源有3 种说法:一说是福建永春县严三娘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

该拳内容主要包括小稔头、标子和寻桥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为基本动作。

身型要求护裆,沉肩,落膊,抱拳,护胸。

主要手型有凤眼拳、柳叶掌等。

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桥、黏打。

主要步法有三字马、追马等。

攻防中多采用闪身、贴身、紧迫和紧打,动作敏捷,快速,刚柔相间。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

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

亦传此拳由五枚师太所创,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故名“咏春拳”。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

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

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二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

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羊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叶问的十大弟子分别是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

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拳法特点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

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

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

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

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一)理论和心法:(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

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

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

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

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

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

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

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

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

其好处如下: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

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

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

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

好处如下: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

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

“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

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

“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

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

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

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

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

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

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

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

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

“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

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

“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

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

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

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

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

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咏春之马步马步,是练功夫最重要的基础,各种拳术对马步的动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术的马步有:外钳阳马、内钳阳马、二趾钳阳,三角(藏三脚)钳阳马、吊提马、单蝶马、双蝶马等。

外钳阳马:左脚在前,右脚在从,站成不丁不八;左膝关节向外互相扭旋,使髋关节骨头向后移靠,右膝关节向外扭旋,使髋骨向前移靠,两膝关节的力相互拉开,两髋关节成相夹,右脚占三分力,左脚占七分力(三七马);身形偏向后龟背,田鸡肚(即含胸拔背、收腹)。

外钳阳马能使两脚的力由则旋向外则,使外则肌肉膨胀有力。

内钳阳马:两脚站好不丁不八后关节向内扭钳,髋关节向外旋开右膝关节向内钳靠,形成两膝相夹相合的力,髋关节的力相反成相互拉开,左脚占七分力,右脚占三分力。

身体前扑,吞腰松胯。

二趾钳阳马:两脚左右分开,距离比两肩略宽,两脚第二趾筋用力向内向后拉,髋关节内则也同时互相对拉,力向骨内收敛。

三角钳阳马:两脚站在身体中线两边,然后从脚趾开始收缩关节继而收叠跟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节节锁紧。

外钳阳马主练外则肌肉和筋膜,内钳阳马主练内则肌肉,二趾钳阳马主练筋,三角钳阳马主练骨。

各马互为转变即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变所产生出来的动态。

钳阳:“动则生阳”,“阳”指人体的阳经、气,肾阳、心阳、肝阳;督脉,阳跷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所有凡带钳阳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阳经脉紧些,使阴经畅通,练以达阴阳平衡,故名钳阳马。

持之以恒,细心体会。

马步运动自如时,三盘也就形成,初级套路多用以上马步。

以上浅见供爱好者查考,并作抛砖引玉之用。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

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散打技术咏春拳为南拳中实用性、技击性较强的拳法之一,在我国香港、广东、福建等地流传广泛。

为使初习者明了筑基功夫,现将咏春拳中基本手脚致用法简示如下,以供习者参考。

手法咏春拳中用“有手无脚”来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冲:甲以右箭马与乙相对,乙进步直线拳攻甲头部,甲向左侧圈步进马,同时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击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窝处要点:圈步拍手与直冲要做到同时到位。

2.枕手直冲:乙进步直线拳攻甲面部,甲摊手摊其来拳,同时进马,左手摊手变枕手、右手护手日字拳直击其头部。

要点:枕手进马、日字拳同时到位,不能脱节。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来拳,同时前脚左圈,右手膀手与左手成抱拍掌,拍击对方。

要点:膀手成抱拍时,要充分借助圈步进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颈掌:甲进步右拳直击乙头部,乙摇头闪躲,同时前拳欲攻甲中线,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颈部。

四门原理运用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护呢?这就需要来研究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在这里且简称为“四门”原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如右图所示/本图为李小龙早年所绘)。

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具体施用标准如下: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

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