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
张平跃
(安徽省淮海实业集团兴海公司,安徽淮北 235147)
摘要:本文浅谈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影响因素,以及集聚效应提升机制的建立等。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影响评价;提升措施
1 综述
当今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自主创新显然就突破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而人才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
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讲,他们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意愿,以及创新能力。
从事科技工作时,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创新性物化成果或潜在成果,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
要求其具有扎实广博的科学知识,又要具有务实的态度、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集聚作为高存量人力资源的载体,已凸显出巨大的效应优势。
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将促使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
从组织角度说,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可促使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组织结构,减少人才浪费和无序的流动,促进集聚效应的发挥,保证组织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说,人才集聚可以提高创新型科技人才个体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空间,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协调和同步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
1)集聚效应特征。
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是呈现出局部集中的特征。
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它在物理空间或逻辑空间上的集中,也会导致人才在此两类空间中的局部集中,从而呈现出人才聚集现象。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就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或企业)流向某一特定区域(或企业)的过程。
人才集聚是由利益、精神和环境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才集聚首先是人才这一特殊资源的集聚,其过程是通过人才流动实现的。
人才流入某区域或某行业
并逐渐积累,便形成高密度的人力资本,逐渐形成人才集聚。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说,效应泛指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
人才集聚的目的也在于获得集聚效应,人才群体大量集聚在一起,可以促使各种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互利用,促进信息、知识的流动和新技术、新思想的创造,为此产生出多种人才集聚的效应。
所以,人才聚集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企业、产业集群、高校、政府部门等组织为载体,将各类人才按照各自的专业或其他相关性相对集中在一起,在相互学习、竞争和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
其中人才集聚效应所产生的过程,就是人才集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该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基本效应,即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
正向集聚效应就是指人才在集聚过程中能够产生1+1>2的积极作用(经济性效果);负向效应则是指人才在集聚过程中产生1+1<2的消极作用(非经济性效果)。
2)集聚效应分析。
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基础类研究人才、应用类研究人才、开发类研究人才和科技管理类人才,他们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也是科技新突破的开拓者。
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主要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前者有产出效应、成本效应和正外部效应三类;后者有过度集聚效应、非质变效应和约束效应三种。
(1)集聚正向效应。
创新型科技人才从事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系统性和风险性等特征,而人才集聚正向效应有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之间相互联系、减少创新风险、增加人才知识外部性的作用。
具体包括产出效应、成本效应和正外部效应。
①产出效应主要是指创新型科技人才在集聚条件下进行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比非集聚状态下多出的那部分产出。
②成本效应是指创新型科技人才在集聚条件下可降低创新成本的效应。
③正外部效应指的是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所产生的正向外部性。
(2)集聚负向效应。
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负向效应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有过度集聚效应,在中观层面上表现为非质变效应,而在微观层面上则表现为约束效应。
(3)集聚效应体系。
其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体系是由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共同构成的,其中净效
应是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的差值,用函数表示为:Q = q
1(z
1
,z
2
,z
3
)-q
2
(f
1
,f
2
,
f 3),式中Q代表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净效应,q
1
函数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正向效
应函数,q
2
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负向效应函数。
3 集聚效应影响因素
多种因素指标对人才集聚效应有影响,而每一指标与人才集聚效应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每一指标都能反映人才集聚效应,但每个单一指标又不能单独说明人才集聚效应总体。
①量变。
人才集聚效应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量变又是质变的前提。
所以,决定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产生的第一关键因素则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数量,其增加来源于人才集聚区域或组织的“外引”与“内造”两过程。
“外引”指的是区域或组织外部的人才净流入、人才集聚的过程;“内造”是指对区域或组织内部的人才培养和提升能力的过程,涉及高校及科研院所数量和培训机构数量。
②质变。
它是量变的目的,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因素有许多。
从人才自身讲,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结构,涉及专业、年龄和人才学历结构三个子层次。
从支持人才创新产出的环境讲,它包括支持创新的硬环境,又包括支持创新软环境。
创新型科技人才集
聚效应是多个评价指标及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函数,函数形式为:F=f(S
1,S
2
,
S 3,S
4
;G
1
,G
2
,G
3
;H
1
,H
2
,H
3
,H
4
,H
5
,H
6
),式中,F则代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
总效应。
4 集聚效应提升机制的建立
从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净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去描述人才集聚效应函数,被解释变量Q与F具有目标一致性,均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最大化
为目标,即:Q
max =F
max。
提升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
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的正向效应,降低人才集聚的负向效应,从而提升人才集聚净效应(宏观);二是通过研究分析人才数量、人才结构和创新环境等因素,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微观)。
无论哪个角度研究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都要适当的人才流动、科学的人才配置、合理的人才使用,以及公正的人才评价相互配合与协调(图1所示)。
1)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它包括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两环节。
人才流出既包括人才的“新陈代谢”式的自然流出,也含各类人才“优胜劣汰”流出。
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是保证人才集聚活力的主要方式,是人才集聚正效应的制度保障。
2)建立人才配置机制。
其中政府计划调控和市场自由调控则是最主要的两种配置资源方式。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来说,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选用不同的调控方式。
为避免市场机制失灵,还需借助政府调控的功能趋利避害,以达到人才科学配置的效果合目的。
3)建立人才使用机制。
在其使用机制上,包括工作设计、岗位设置和分配等方面,同时还要考虑人际关系处理。
人才使用政策制度是否科学,这都直接决定着组织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
假如一个组织用人机制不合理,不但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且会产生各种冲突。
人才区域或组织既需要在岗位设置、岗位分配和工作设计方面尽量做到合理,又要考虑创新型科技人才供给数量、层次结构等信息,做到因才设岗和因岗引才相结合最佳。
4)建立人才评价机制。
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来讲,它包括人才产出评价和人才收益评价两部分。
而人才的产出评价则包括人才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和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评价。
人才收益评价则指人才贡献与人才收益之间是否相符,以及人才激励制度实施是否全面、科学与合理。
人才的产出评价则需要组织对人才个体效能进行公正全面评判,也是组织评价人才贡献度的重要依据。
而合理的人才评判,则体现在合理的人才激励上。
所以,合理的人才激励则是保持人才创新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有效的薪酬激励,就能调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自主能动性,从而增加创造性;合理的情感激励,也可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并增强其成就感;恰当的事业激励,也能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搭建更高和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与空间。
参考文献:
[1]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4):107.
[2]张体勤,刘军,杨明海.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理论学刊,2005(6):70-72.
[3]牛冲槐,接民,张敏,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4):
118-123.
[4]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83-85.
[5]王飞鹏.创新人才管理制度提升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J].企业活力,2009(1):60-61.
[6]宋美丽,孙建.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0(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