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 、传播的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其中人对人的传播还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2 、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认为: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施拉姆认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3 、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六种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4 、拉斯韦尔模式(5W):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Whom,with, What Effects.5 、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场合和效果。
6 、直接接触事物的方式:1、实践;2、实验;3、参观。
7 、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1、教师;2、客观事物;3、教育信息体。
8 、教育信息的特性:1、科学性;2、目的性;3、系统性;4、共享性;5、多样性。
9 、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自然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人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10、教育传播中常用的语言符号:1、教科书中的语言符号;2、教师语言;3、校园广播语。
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象征性、说明性、表露性、体调性、空间的、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1、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2、插图、挂图与简画;○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3、教育传播环境11、教育传播的多符号系统特性:1、多符号性;2、整体性;3、互补性。
12、戴尔经验之塔理论中做的经验内容:1、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2、设计的经验;3、参与演戏。
13、教师的性格特征:1、理智型教师;2、意志型教师;3、情感型教师;4、组织型教师。
14、教师的素质要求:1、热爱教育传播事业;2、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3、掌握教育传播技术;4、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5、学生传播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2、主动性;3、选择性。
16、教育传播环境:1、校园环境;2、教室环境;3、社会信息;4、人际关系;5、校风班风;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二、简答题1、什么是传播?(3)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传播是一种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的过程。
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传播是一种互动的:有传播者的信息传递活动,又有受播者的接收活动,两者不可或缺。
传者、受者、信息、通道等是传播的基本条件。
人的大部分行为者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
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变化。
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2、比较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3—4)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面对面的传播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语言的不足。
以媒体为中介的传播,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电视、书信、网络等。
人际传播的目的是:(1)了解别人,并使别人了解自己,以实现彼此沟通,建立和谐的关系;(2)进一步认识自己,从了解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的目的是:(1)与其它组织达成有效的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2)使组织内部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心力,并和睦共处,以共同的行动促进共同的利益。
3、模式的含义(30—31)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这是对一个极复杂的传播过程,把模式看作是经验与科学之间,现实与理论之间转换的中介,能够用它简约性地表现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和变化规则。
4、分析贝罗的S-M-C-R模式(36—37)。
要求:画图并说明。
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5、什么是教育传播媒体?(99)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就是教学媒体。
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育传播媒体;2、媒体能用于教学活动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育传播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6、如何理解教师在传播中的“把关人”地位?(114)1、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所以被称为“把关人”;2、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而这种对信息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
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
3、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4、教师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辑者也是教师,是不上讲台的教师,他们在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可以起把关人的作用。
三、论述题1、论述信息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们在谈论信息对社会的影响时一般都集中于信息技术的作用,但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人员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与发挥作用,而必须把它们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系统,才能显现它们的价值,信息系统是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系统化手段,也是目前最好的普遍采用的形式。
因此信息技术是通过信息系统这一手段或形式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
信息系统对社会较显著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人仨甏活与工作方式、科研与教育、法规与政策等方鍂。
(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了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构成了信息经济的基础。
在羆国,信息产业产生的价值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我国的信息技末总体相对落后,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日益普及,信息产业也已初步形成,发展也很迅速。
随着信息经济范围的扩大与总量的增大,整个社会必然会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社会信息化或信息社会的形成。
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得以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新的增长点,这主要是由新生产部门的出现和发展来体现的。
信息系统在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等部门中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低了成本,对传统经济的新增长也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市场范围日益扩大,市场交易效率明显提高,而这也是通过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来实现的。
如上一节所述,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影响与推动着经济组织结构的变革,信息传递的加快与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使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趋于集中,但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的易获取与决策功能的便捷使经济组织管理方式趋于分散化,这种趋势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结合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并导致中层管理环节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与削弱。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应用便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在信息职业及对信息知识有一定要求的职业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经验型和体力型职业的就业机会日趋减少。
(2) 对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影响信息网络系统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国家的或国际的通信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阻碍,电子化的书信往来更紧密地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文娱与新闻的获取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搜选,个性化得以增强;电子货币与自动购销系统大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改变亄人仨的生活习惯;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团体工作不必坐在一起,人们可在家里参加单位的工作,并保持与同事的联系与协调,使人们突出ຆ以家庭为中心㚄观念。
信息系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给社会帤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但也可能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例如,全球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与方式的便捷会便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直接交流变为间接交流将淡薄感情色彩,等等。
总之信息系统的应用射迅速地改变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格局,给人们的习惯、习俗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对科研与教育的影响今天几乎每一个科研单位都建立了支持科学研究的大小不一、用途各异的信息系统,其中许多系统还接大了Internet或各种科研网,以前要费力地从各种书面的编目中查找的文献资料,现在通过电子检索系统和测览器从有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申便捷全面地搜索查阅即可唾手可得;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使科研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与信息传递时间几乎缩小到零,大家都可以坐在一间虚拟的工作室里共同开展科研活动。
这种全新的科研方式可显著地提高科研的工作效率与水平。
信息系统对教育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利用远程教学系统,位于各地的师生可同时地进行模拟教室的听讲问答式的教学,这对偏远地区的学生和成年人的教育或老年人的学习有特殊的意义;各种预置的自学教学系统可供学生灵活地选择学习科目并随时给出学习的评价,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系统生动形象,可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4) 对法规与政策的影响信息系统规模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从而对法规与政策提出新的要求,比如信息的扩散与共享造成的信息保密与侵权问题,个人状况的隐私权问题,全球化的信息系统引起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利益问题等。
为了有序地开展信息活动,保护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信息法规和政策,已有的法规和政策与信息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也要不断地修改,国际组织则要为国际间的信息流转制定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目前发达国家及有关的国家组织己经颁布了不少法规和政策,如加拿大的"信息查询法"、英国的"数据保护法"、美国最近刚刚通过的"信息自由法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过境数据流的宣言"等。
我国对信息立法也很重视,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要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规和政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将促使信息的立法工作更全面地展开,法规和政策也将日趋完善。
反过来,在信息法规和政策的约束与指导下,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也将获得更稳定的持续的发展。
2、对我国当前大众传媒的看法。
(好与不好;提出问题;如何改进)近年来,我国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它一方面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娱乐需求。
但另一方面的现象也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大众传播中娱乐化正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的境地,它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是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
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特别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而一些品位高雅,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则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其产生原因有几点: 1、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