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1.环保效益+经济性+政策支持,驱动锂电池回收业务爆发在即 (3)1.1.重金属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环境质量 (3)1.2.废旧锂电池回收经济效益显著,贵金属为重点回收对象 (4)1.3.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未来发展导向明确 (4)1.4.梯级利用+拆解回收:退役锂电池回收的重要途径 (6)2.锂电回收迎来高峰期,掘金百亿蓝海市场 (11)2.1.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迅猛,带动锂电装机量显著提升 (11)2.2.动力锂电回收渐入佳境,2020年市场规模突破百亿 (12)2.3.动力锂电回收效益显著,三元电池表现尤为突出 (15)2.4.商业模式相对多元,卡位精准和规模效应铸就核心竞争力 162.5.行业绝对龙头尚未涌现,看好回收渠道完善的标的 (18)2.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海外和铅蓄看锂电池回收 (22)3.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27)3.1.天奇股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未来有望成为锂电回收核心第三方 (27)3.2.格林美:回收+再造+服务,打造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304.风险提示 (32)1.环保效益+经济性+政策支持,驱动锂电池回收业务爆发在即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进而带动动力锂电池装机量显著提升。

通常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为3-5年,一辆电动车的电池组包含80-120块单体锂离子电池,每块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重量为3-4kg。

以平均每辆新能源车载有100块单体锂离子电池,每块重3kg计算,截至2015年全国投入使用的动力锂电池将分别达到2.66亿块,总重量将达到79.8万吨,而这些锂离子电池将于2018年集中进入报废期,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问题迫在眉睫。

当前时点,我们认为环保需求、动力锂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和政策支持是驱动锂电回收业务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

1.1.重金属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环境质量首先,废旧锂电池回收体具有极大的环保效益。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和隔膜四部分构成,其中正极材料价值量最高,也是回收的重点。

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其成本中正极材料占比约35%,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占比分别约5%、8%和8%。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一旦进入环境中,正极材料中的镍/钴/锰等金属离子、负极的碳粉尘、电解质中的强碱和重金属离子都有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或有机物污染,并最终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和动物体内,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

1.2.废旧锂电池回收经济效益显著,贵金属为重点回收对象废旧锂电池回收在具有环境效益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

不同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中所含的有价金属成分不同,其中潜在价值最高的金属包括钴、锂、镍等。

未来,伴随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需求持续增加,对钴、锂等原材料的需求亦将更加紧俏。

因而,通过对废旧锂电池进行回收,将镍、钴、锂等有价金属进行提取进行循环再利用,是规避上游原材料稀缺和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途径,经济效益显著。

动力锂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是锂电回收的重要原因。

近一年三元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价格稳步提升,长江有色市场近几个交易日钴平均交易价格约为56万元/吨,创历史新高;金属镍的平均价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碳酸铁锂近期也维持在16.4万元/吨的高位。

未来随着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规模的扩大,三元锂电池覆盖率的进一步提升,必将拉动相关金属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钴、镍等贵金属价格有望维持高位,废旧锂电池回收的经济效益得以凸显。

1.3.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未来发展导向明确2012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在政策层面由浅入深、由弱转强,逐步规范和完善废旧锂电池的回收市场,至今已累计发布十余项锂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政策导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主张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提高废旧锂电池的利用水平。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正式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梯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

此后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均延续这一主线,主张先梯级利用、再拆解回收,以充分发挥废旧锂电池的经济效益。

(2)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车企和电池生产商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主体责任。

相关政策指出要强化车企在动力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的主体责任,并指出车企应建立新能源车产品售后服务承诺制度(包括电池回收),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3)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包括开展试点项目、建设回收网络以及信息化监管等。

相关政策明确提出:①重点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新能源汽车发展集聚区域,支持建立普适性强、经济性好的回收利用模式,开展示范应用;②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利用售后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统计并发布回收信息,确保废旧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③车企应实施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4)行业规范不断完善,对企业的资质要求逐步清晰。

2017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这是首个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对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做了明确要求。

综上,废旧锂电池回收政策在回收模式、责任划分等层面逐步完备,梯级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为今后发展重点,未来行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盟合作、第三方回收企业与车企的合作共建回收网络等有望得到显著加强。

1.4.梯级利用+拆解回收:退役锂电池回收的重要途径对于退役的动力电池,目前主要有两种可行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梯次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锂电池用在储能等其他领域作为电能的载体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剩余价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将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和拆解,提炼原材料,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目前仅有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通过梯次利用发挥剩余价值,三元材料的电池仍以拆解回收为主。

1.4.1.梯次利用:降低电池成本的新途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动力锂电池的梯次利用是介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锂电池资源化的中间环节,其意义在于从电池原材料—电池—电池系统—汽车应用—二次利用—资源回收—电池原材料的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角度考虑,可以降低电池成本,避免环境污染。

梯次利用的技术壁垒较高,关键技术包括离散整合技术和寿命预测技术。

其中剩余寿命预测的关键点在于全生命周期监测,即建立大数据追溯系统平台对退役电池进行系统分析,以此获得能否进入梯次利用市场的大数据。

在这方面,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具备先天优势,但伴随新电池性能快速提升以及电池成本下降至1元/Wh左右,退役电池的回收价格将成为影响电池生产企业和车企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当动力电池性能下降到原性能的80%时,将不能达到电动汽车的使用标准,但其依然具备在储能系统,尤其是小规模的分散储能系统中继续使用的条件,比如平抑、稳定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输出功率,实施削峰填谷、减轻用电负荷供需矛盾,满足智能电网能量双向互动的要求等。

此外,退役动力锂电池还可以用于低速电动交通工具,比如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

铁塔基站储能电池需求巨大,符合梯次利用电池大规模使用特点,将成为梯次利用电池主要的应用领域。

据中国电池网报道,2018年1月4日,中国铁塔公司与长安汽车、比亚迪、银隆新能源、沃特玛、国轩高科、桑顿新能源等16家企业,签订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中国铁塔公司自2015年开始,在黑龙江、天津等9省市建设了57个退役电池梯次利用试验站点,对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到12省市,已建设了3000多个试验站点,涵盖备电、削峰填谷、微电网等各种使用工况。

通信基站储能电池需求巨大,可吸纳绝大部分的废旧动力锂电池。

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2017年全球移动通信基站投资规模有望达到529亿元,同比增加4.34%;2016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4G基站建设数分别达30万、29万和21.6万,而截至2016年Q3,三大运营商的4G基站建设数就已经超过全年的计划,累计达到300万个,每年存量电池的更换和新建基站产生的电池需求量庞大。

事实上,自2015年10月以来,中国铁塔先后在黑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组织建设了梯级利用试验站点,将电动大巴退役的动力电池经检测、分选和重组后代替铅酸蓄电池,涵盖基站备电、削峰填谷、微电网等各种使用工况,试点运行效果良好。

长期来看,梯次利用不仅能够实现退役动力电池的再利用,更有望引导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发展。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在日韩、美国已经有多年的示范经验,日韩从新能源发展伊始就着力动力电池再利用的研究,这些前期研究工作给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近年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锂电池的梯次利用,在北京、青岛、河南等地区开展了示范工程项目。

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调试及运行维护,为大规模开展退役电池储能系统梯次利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1.4.2.拆解回收:以化学法为主,物理法商业化尚需时日在对废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放电、拆解等预处理之后,根据回收过程所采用的的主要关键技术,可以将废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处理过程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

物理法包括火法、机械破碎浮选法、机械研磨法、有机溶剂溶解法及水热溶解沉淀法等。

其中火法又称干法,是最常用的物理回收方法,其主要通过高温焚烧分解去除起粘结的有机物,以实现锂电池组成材料间的分离,同时可使电池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并分解,在其以水蒸气形式挥发后,用冷凝方法等将其收集。

火法工艺简单,可有效去除电池中的电解液、粘结剂等有机物质,但操作能耗大,而且如果温度过高,铝箔会被氧化成为氧化铝,造成价值降低和收集困难。

同时对于高温燃烧产生的废气,也需要研究相应的对策防止其污染环境。

与物理法不同,化学法(又称湿法)是在拆解破碎锂离子电池之后,先用氢氧化钠、硫酸、硝酸、双氧水等化学试剂将锂电池正极中的钴、锂、铝等方法来净化、分离、提纯钴、锂等金属元素。

由于使用盐酸浸出金属离子时,会在反应中生成有害的氯气,因此目前使用较多的浸出体系是硫酸与双氧水的混合体系。

针对酸浸后的浸出液,可采用沉淀法、萃取法、盐析法、电化学法等方式实现金属离子的提纯。

化学法相对比较成熟,回收率高于物理法,但一般得到的是金属氧化物,并不能直接用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后续利用回收得到的金属氧化物制备正极材料工艺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对比两者工艺流程可以发现,物理法能够直接回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只需经过简单处理后即可用于锂电池的再生产,但此法要求至少废锂电池所用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