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语录摘抄
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实即 八卦、五行之合称。十三势者,一炁之演 练也。
F 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十三势。
F 中定者,九宫也,为先天之元炁之所
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对夹脊,下对尾 闾,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
F 势者,内含炁机,是活的;架者,则无
生机,是死的。
F 分者,拳势之变化,属演绎,目的在于
打好后,便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 知练快,即失之理。
F 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
者,求其刚劲之发放。练拳者,如只知求 柔而不知求刚,只知求慢而不知求快,那 便是有阴无阳,已不是太极之本体。
F练太极拳,必须使全身之劲,柔中有刚,
刚中有柔,刚柔混为一体,即是阴阳变化 之功,乃拳术中之最高之境界。
下一寸三分是丹田。
F练武功者,要知道三关九窍,否则,便无
发挥拳术武功。三关者,玄关、元关、妙 关也。九窍者,尾闾、仙骨、真气、腰脊、 肾脏、阴维、更年、项骨、玉枕也。
F医、拳、仙,必须知关窍,不通关窍,不
得谓之为明医、拳、仙。
F太极拳,一动就要内外互结,脚下的震动
和手上的发劲,要同时而生,同时而到, 精神意念在劲之先,方可制人。
F太极拳完全用竖力,用横力便要损寿。横
力属刚,竖力为柔,柔而后刚是一种弹力, 练太极拳是竖力,才能延年益寿。
F西洋拳击、日本柔道,因为用横力,形于
外,看来力气很大,故正因内里真气先到 外边,气源受损,外强内空,故少长寿。
F要学太极拳,先学龟鹤延年,即先学龟缩
头、鹤绕脖子。
F术高莫逞强,动则真炁伤,杀人损真炁,
F太极拳要慢要松,旨在内听自己之炁机,
流行全身。结合窍穴之玄妙。这是练成内 功的秘诀。
F无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无
形,是练功之秘。
F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
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内窍外穴,强配呼 吸而练,怎么不出气病。
F中定属土。内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此炁
为十三势之基,无此炁,则五行八卦不能 生。
合、升、降之法,体尺寸之度数。
F 走劲,指不顶之劲,主退。 F 化劲,由黏劲与走劲而成。化时必须恰
到好处,快或慢均无效。
F 引劲,乃虚势假招,有引君入壳之意。 F 发劲,为拳术中之主劲,必须配合化劲
而用,至刚。分截、长、沉、钻、寸、分、 冷、断、抖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 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冷劲 发人于不知不觉中,其势甚猛,不可用; 断劲在引人得势后,中间内劲稍断,随即 以全身蓄劲乘其不备而直发;抖劲为当己 劲与敌劲黏住时用腰腿劲拳者,即
借阴阳变化之招式而称为拳。举凡无阴阳 即无太极,在拳术中无阴阳变化,就不是 太极拳。
F 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有恒。
F 拳在多练,熟中生巧。话是不错,如
不知拳理,不懂拳义,仍是一种空架,无 大成就。
F 拳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以道为体,
以理为用。拳架不守道,如何能用,用而 无理,则非太极。
F太极为文武之圣,文能启发大智慧,博古
通今,性明易理;武能启发内三元,贯通奇 经,功能登峰造极,慧能引借天地之灵气, 令本身功力,内外玄功,逐身而用。
—— 完!
F一切手、眼、身、法、步,混合成一个,
再进而与精神揉合为一体,无意识存在, 收发由灵,才能说得上是巧。
F 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
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 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 肩、肘及四梢求之。
F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
舌为肉梢,手足为筋梢,毛孔为血梢。
F 任何劲,均应与人、引、拿等劲配合,
拿之得势方能言发。
F 拿人、发人,须先制其根,方能摧敌。
F发敌时,必须注意机势、方向与时间,方
能应手而出。
F借劲,抓着敌人之方向,用拧劲借敌顺劲
而发,此乃四两拔千斤之劲,为太极拳中 奥妙的上乘武学。
F开劲,见入即开,一开即入,一入即发,
一发即退。
F 合劲,敌去则合,一合即发,集众劲于
含化劲,处处含刚劲。
F 太极拳动作,应配合劲的运用。
F 我之脚尖,要随彼抬脚之力而起,稍稍
一带,彼即跌出。
F 脚化,比身化、手化、腰化重要。
F 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例如猫捕
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 猛力而出。
F 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
F 膝不能超过脚尖,鼻尖不能超过膝尖,
F练拳时全身松开,不要用力,不是叫你松
得空空洞洞,如果你松得一无所有,那么太 极拳讲的弹簧力,又是如何?
F练拳时要松,是教你心里平静,不要紧张,
专心一意将精神力贯于全身,发于手指。
F 虚既是实,实既是虚,虚虚实实,变化无
定,这才是太极拳。
F 太极拳之秘,在不可固执不变。 F 前进有阴阳,后退亦有阴阳,故前进是要
F脚掌用力时,以大脚趾与二脚趾抓地,脚
上的力量即传到膝上;如用脚跟一蹬,脚上 的力量便传到胯上。是知脚力与膝、胯之关 系。
F虚脚必须随腰、膝而移动,否则便是死步。
F 与人交手时,第一是不怕,第二是借力。
用精神贯注内窍而练拳,称为内功。
F步子不可迈得太大,大则使劲炁上下分散。
F气沉丹田之气,不是呼吸之气,鸸元真之
F 迈步时,应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与支
持身体重心之脚跟相合,身体才能正直, 不偏不倚,中劲相聚,神炁贯顶,此为三 元步法。
F一伸即变化,一缩即凝聚,是即太极。
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这就是太极拳。
F听劲有二:一称外听,一称内听。前者
系指推手时以手去听对方之劲炁而应答随 化;后者系指盘架时以灵去听自己之劲炁 而合关窍玄机。
F步法不稳,应于三尖求之。三尖者,鼻尖、
膝法、足尖也。
F太极拳之所以能使人长生,在于以太极拳
劲与人之筋骨血脉合为一体。
F 练拳时要似鸟之展翅,频频飞翔。又如平
水漂物,不见水流,只见物行,既安稳又自 然,求匀与慢之秘在此。
F太极拳讲松,不是一点气力都没有,松就
是要发的意思。松者,轻松也,不紧张也, 不顶也。
F太极拳为我国流传的最深奥的一种武术,
不但可以健身去病,还可防御他人侵犯。
F太极拳为我国祖宗遗留下来的武林绝学,
我们不可以门派短见所限,要集多数人之 智慧见解,才能发扬光大。
F 练太极拳一如修道,不可性急,要全
身松空,守住灵台,迨前后左右转动,再 想胎元脊髓,慢慢可成。
F 太极拳十三势,捧、捛、挤、按、采、
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F 与敌人搏击时,要照顾到自己的三前
(脚前、膝前与手前),看住对方的七星 (两肘、两膝、两胯与头部)。
F虚灵顶劲之顶劲,应将颈部放松,不可用
力上顶。如将颈部竖直并向上顶,那是非 常危险的。只要将下颚往回收,头部即自 然而然直起,然后叩齿抵舌,集中精神即 可。
F练拳开始时,应求其架势稳而浑厚,基础
一点而发,无往不利也。
F 提劲,此为提上拔高之巧劲,全在腰腿,
非高手难为。
F 沉劲,沉劲活泼,劲能沉,可挫其根。
F 捧劲,用腰腿拧劲,凝神而捧。
F 履劲,用腰腿胯拧劲,借劲履之。
F 挤劲,敌履我已满,不待其有换劲之机,
即挫身、换位、跟步,用沉劲而发,而挤 之。
F 发劲,是由沉劲放射而来。太极拳处处
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发, 以左手化,即以右手发。前进有阴阳,后退 亦有阴阳,故前进是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 以右手化,即以左手发,以左手化,即以右 手发。
F 注重架势下功夫,称为练功。
F 功架习熟,才能求势的连结、贯串与运用。 F脚掌属阳,脚跟属阴,弹力在脚掌上,蹬
力在脚跟上。人的站力,是脚掌与脚跟的合 力。
F称含胸,系指含虚言。与有形无关。是一
种平静其精神情绪,使之泰然明静,一意 专注,不动心神。称拔背,系指无形劲炁 顺背脊骨而上言。
F 沾、黏劲,即不顶不丢之劲,主柔,为
太极拳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
F 听劲,必须心平气和,凝神于窍,激发
电能,运用灵性,乃用周身皮肤感觉听之。
F 练懂劲,必须配合伸、屈、动、静、开、
F十三势八法,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圆。
即一切动作,都在圆中生化。
F太极拳一动,其劲即合于八卦圆圈之中,
无论手法或步法皆在圆中求启(疑为契) 机、求变化。
F太极拳利用圆中之劲,旋弹于敌,这旋弹
劲为八势合一,即后天还于先天,故发人 而不见其形也。
F拳一出手,必含变化,唯变化越变越多,
必须研练聚合,才有效果。
伤人受人伤。
F真炁蓄于腰,灵活身似鹞。
F人的寿命,就在脊骨脊髓上,太极拳就是
练脊骨脊髓。
F身体灵活,操纵于脊骨。打拳想住脊骨,
虚灵顶劲,提罡收元,脊骨一动,周身都 动,尾闾一动,全身都动。
F两手两足为四大天王,合两膝两胯为八大
金刚。
F练拳时,神要贯注二目,性要贯注于肚脐。
F胎元就是肚脐,脐上一寸三分是气海,脐
炁。因为呼吸之气只能进入肺部,根本到不 了丹田。
F上山学道,三年有成;打拳十年,为什么
不成呢?以其不专故也。
F 练站桩,应全神贯注在两腿两脚上,腿为
树身,脚为树根。如右脚实,就以天罡之炁, 下行入地与地煞合,左脚心微提,以地煞之 炁,顺涌泉而上与天罡合。如此左右交换练 习,可以增加两腿两脚之站力。
F迈步不用腰,即为死步。
F膝的旋弹,要与脚及胯根相配合,才能发
生效用。
F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生理亦可影响心理。 F气对五脏很重要,故气不可刚,刚则不寿。 F太极拳练内窍之气,身体健康,寿命无限。
若练刚气,虽可身强体壮,却不永寿。
F用意不用力,乃柔非刚也。 F先天气柔而勇,收放自如;后天气刚而猛,
放出不能收,故有碍于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