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清明工业气体销售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方案预案编号:现场2014—1预案版本号:2014版 A/1实施日时间:2014年10月10日编制单位(公章):实施日期: 2014年10月10日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目录1 事故风险分析 (1)1.1 事故类型 (1)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1)1.3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2)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2)1.5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 (2)2 应急工作职责 (2)2.1组织机构 (2)2.2组织机构及职责 (3)3 应急处置 (6)3.1事故应急程序 (6)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6)3.3报警形式和内容 (8)4 应急救援注意事项 (9)4.1 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9)4.2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9)4.3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10)4.4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10)4.5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10)4.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10)4.7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10)5 附件 (10)5.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10)5.2应急物资装备清单 (10)5.3规范化格式文本 (10)5.4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10)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 事故风险分析1.1 事故类型本销售部在经营过程中储存有乙炔、液化气、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气碳气体,当其发生泄漏导致人员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本单位将乙炔、液化气、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气碳气体分别储存在专用仓库内。

因搬运、装卸操作不当或钢瓶锈蚀、损坏可能在乙炔储存仓库,氧气储存仓库,氮气、氩气和二氧气碳气体储存仓库,引起乙炔气、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气碳气体泄漏、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

1.3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当钢瓶出现缺陷、失修、操作失误等情况时,首先气体从钢瓶中泄漏,如果泄漏量较大会发出声响,且泄漏部位钢瓶体上结霜;少量泄漏时泄漏部位的瓶体上会出现液滴。

1.5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乙炔气体泄漏极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氧气泄漏会导致人员因富氧而中毒。

氮气、氩气、二氧化碳泄漏会稀释周围空气,导致空气污染,人、蓄窒息中毒。

2 应急工作职责2.1组织机构本单位成立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指挥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人不在时,由第二负责人担任),下设的抢险组、警戒组和综合组分别由本单位其他人员组成。

应急救援机构负责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应急组织体系图如下:机构具体组成(1)指挥长(2)抢险救援组(3)警戒组(4)综合组2.2组织机构及职责2.2.1部门应急职责3 应急处置3.1事故应急程序当现场人员发现气体泄漏时,必须立即上报现场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对事故进行控制。

启动预案后,指挥部必须立即按照预案要求通知相关人员和部门,迅速携带相关物资到达指定地点。

应急救护人员必须沿着安全的通道进入现场进行抢救人员。

当启动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无法控制事故时,现场处置负责人应立即上报销售部主要负责人,请求启动销售部综合应急预案对事故进行救援。

在启动综合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抢险后,事故仍无法控制时,指挥长应立即上报镇政府,请求启动政府预案对事故进行抢险。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3.2.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措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时应以、关闭阀门或堵漏为目的,进行抢险施救:(1)乙炔、液化气、氧气瓶发生泄漏时,现场人员必须迅速切断本单位现场总电源和现场一切火源。

二氧气化碳、氮气、氩气泄漏可不控制现场火源。

(2)警戒组迅速设置安全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3)抢险救援人员穿戴防静电、防冻防护用品、防毒面具,进入现场查找泄漏点。

(4)立即使用现场消防水源驱散泄漏的气体(禁止使用带压柱状水直接喷射易燃气体的泄漏点,以防产生静电火花),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5)在消防水的掩护下若是钢瓶阀门被打开,则可迅速关闭阀门。

若无法关闭阀门时,则应迅速转移钢瓶至人员稀少、空旷的地带,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让其卸压完毕,然后对钢瓶进行处理。

3.2.2乙炔、液化气火灾、爆炸事故处置措施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事故时应以灭火、隔离、控制降温、降压为目的,进行抢险施救:(1)乙炔、液化气发生泄漏时,现场人员必须迅速切断本单位现场总电源和现场一切火源。

(2)警戒组迅速设置安全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3)危险化学品发生局部火灾,可迅速用配备的灭火器灭火。

(4)如用灭火器未能将火扑灭,并有蔓延趋势或发生严重火灾时,应立即开启消防水系统,稀释泄漏气体,对钢瓶进行降温,防止压力升高。

(5)抢险施救人员穿戴防静电、绝热防冻防护用品,进入现场。

(6)在消防水枪掩护下,关闭阀门或进行堵漏。

当无法堵漏时,应在保护好其他钢瓶的情况下,保持着火钢瓶火焰的稳定燃烧直至钢瓶内危险化学燃烧完毕。

3.2.3中毒处置措施(1)抢险人员迅速配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事故现场将中毒人员救出。

(2)立即将中毒者送到空气比较新鲜的地方,严重的及时送医院治疗。

护送者要向院方提供引起窒息的原因、毒物名称等。

如不能及时送医院,可采取“现场急救”处理: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注意给中毒人员做好保温措施。

3.2.4冻伤处置措施(1)迅速将病人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

搬运时要小心、轻放,以免引起骨折。

(2)将患者移到暖和的地方(室温20~25℃),除去潮湿衣服、鞋袜,采取全身保暖措施。

立即用棉被、毛巾、毛毯让全身保温,抬高受损的肢体。

(3)尽早快速复温。

局部冻伤时,将冻肢浸泡于42℃温水中,至冻伤区皮肤转红,尤其是指(趾)甲床潮红,组织变软为止。

如果只有手脚冻伤时,将手脚浸泡于温水中(37~40℃)升温;若仅仅是手冻伤,可以把手放在自己的腋下升温。

对于颜面、耳朵冻伤者,可用42℃的温水浸湿毛巾,进行局部热敷。

也可给予温热的饮料。

如果全身冻伤时,除了采取上述保暖措施外,可用毛巾或衣服等将热水袋包裹,放腋下及腹股沟,千万不要将热水袋直接放在皮肤上,防止烫伤。

也可将病人浸入水温34~35℃温的浴盆中逐渐复温。

5~10分钟后提高水温到42℃,待肛温升到34℃,并有了规则的呼吸和心跳时,停止加温。

(4)当全身冻伤者或重度(深部)冻伤,出现脉搏、呼吸变慢,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术,但仍应抓紧复温;当伤者身体恢复温度后,速送去医院治疗。

(5)局部冻伤者,在复温后局部涂敷冻伤膏,可适当涂厚些,指(趾)间均需涂敷,面积小的一、二度冻伤,可不包扎,但注意保暖。

面积在的用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2次。

3.2.2中毒处置措施3.3报警形式和内容本单位24小时值班电话: (主要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该电话确保24小时能有人接听。

与事故应急处置有关的人员必须确保24小时手机畅通。

事故报警统一由主要负责人用手机()负责上报。

内部相关应急人员联系电话报告事故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4 应急救援注意事项4.1 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使用的个人防护器具主要是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和绝热防护服。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前应检查气瓶压力是不在工作范围内,应做气密性检查,确定联络信号等完好。

防化服必须是全封闭型,不能有穿孔。

且穿戴人员必须戴耐酸碱防护手套,佩戴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使用方法要正确。

4.2 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事故抢险器材主要是消防水枪、消防带。

使用时应调节成雾状,且不能直射泄漏点,以免产生静电火花,引起爆炸事故。

消防水压力一定要充足,人员应站在安全的地方。

4.3 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制定处置措施时,必须确保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主要是防止人员中毒事故。

现场处置应设后备力量,做好人员抢救措施。

4.4 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现场人员必须掌握简单自救互救知识。

如人工呼吸方法、外伤处置、骨折处置等。

抢救人员必须在安全地带进行,对受伤人员不得盲目采取措施,应按照科学的方法施救。

4.5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事故现场所有的应急力量应统一管理,合理分配。

指挥部应确立抢险的重点部位。

抢险作业前必须强调安全工作,提出抢险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做好自我保护,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4.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事故应急结束后,指挥长应指定人员清点抢险人员,对抢险物资进行清理,对现场进行再次检查确认,消除现场污染。

4.7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乙炔、液化气、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发生泄漏时,抢险人员必须站在上风向,特别注重人员的自我保护,防止窒息和中毒事件。

5 附件5.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5.2应急物资装备清单5.3规范化格式文本5.4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5.1 应急成员名单及联系方式5.2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5.3 规范化格式文本(1)事故上报及处理表(2)事故调查报告格式5.4 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1)报警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2)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见总图)(3)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见总图)(4)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等的标识(见总图)(5)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见总图).;. 总图(2、3、4、5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