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纲要求】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命题趋势】1.命题特点:以区域为背景,考查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中使用的地理原理或农业技术使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常见。
2.考查方式:选择题或分析型、说明型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区域案例分析(本案例从土地要素角度)学会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农业技术使用中地理现象的合理性,难点:通过案例学习后学会知识总结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探究。
一、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用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的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二、农业生产要素三、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覆盖技术【案例1】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一种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如下图),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据图回答下题。
(1)据图判断“铺膜种植”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粮食产量,主要充分利用了A. 热量B. 降水C. 光照D. 土壤(2)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最佳覆膜时间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3)下列叙述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是A.覆膜雨水富集 B. 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C. 改善垄沟土壤墒情(土壤湿度)D. 覆膜内气温上升【案例2】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说明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2)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
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3)可以提高地温,避免低温冷害;(4)利于抑盐,减轻土壤盐碱化;(5)还可减少土壤的风蚀。
【总结】地膜覆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内,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
地膜覆盖有三种作用:保温、保湿和保土。
(二)垄作栽培【案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
开封市(图10)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著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
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一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8分)(1)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 (2)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 (3)地温提高快; (4)起垄栽培后土壤通气性强(土质疏松); (5)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红薯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6)加厚土壤层(增加表土厚度),利于红薯生长。
垄作栽培:1.地面呈波浪形起伏状,地表面积比平作增加25%~30%,增大了接纳太阳辐射量;2.白天垄上温度比平作高2~3℃,夜间垄作散热面积大,土壤温度比平作低,增大了土温日较差,覆盖技术减少地面辐射,提高地温地温水肥其它减少蒸发除地膜外: 截留水分,利于下渗秸秆增肥干:减少风蚀 湿:减少水蚀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地膜:增加光效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3.在雨水集种季节,垄台与垄沟位差,便于排水防涝;4.地势低洼地区,垄作可改善农田生态条件;5.垄作还因地面呈波状起伏,增加了阻力,能降低风速,减少风蚀;6.垄作在作物基部培土,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
(三)保护性耕作(2)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一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8分)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2分) 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
(2分) 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2分) 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2分)【案例4】“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读某地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2题。
(1)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A .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B .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C .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D .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2)“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优先推广的国家是( )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植被稀少 风沙危害加剧土质疏松解决措施保护性耕作减少裸露时间(植被)秸秆覆盖A.哈萨克斯坦B.新加坡C.比利时D.巴西(四)耕作技术1.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2.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
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如玉米与大豆间作,高梁与甘薯间作等。
3.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充分利用土地生产潜力。
这三种耕作技术均能提高复种指数。
在农业生产上复种能增产的原因有哪些?1.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
2.促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因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消耗能力,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复种既可提高对土壤肥力的利用,又有一部分残余的根、茎、叶补充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3.提高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对恶劣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应用间、套、轮作可利用不同作物的不同抗逆和适应能力,减轻自然灾害,产量较稳定。
4.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
【案例5】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果粮间作就是常见的一种间作模式。
读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柑橘园图,回答1~2题。
(1)该园区实施果粮间作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玉米B.水稻C.油菜D.谷子(2)经实验发现,当年间作了作物的柑橘园比橘行间闲置的柑橘园,采下的柑橘更水嫩香甜,可能是间作的作物()。
A.增大了园区的温差B.提高了土壤的肥力C.增强了园区的光照D.改善了园区的水分【案例6】水果玉米(即超甜玉米)起源于南美洲印第安玛雅民族地区,欧美国家栽培广,近些年引入中国栽培。
它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食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我国北方水果玉米在品质和甜嫩程度上均优于南方,其原因是( )A. 热量较充足B. 土壤较肥沃C. 水源较丰富D. 生长周期长(2) 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他作物隔离300米以上,其最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光照强度B. 利于作物通风C. 保证玉米品质D. 方便耕地浇灌(五)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案例7】“精细农业”也叫“精准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土壤肥力、水肥供应的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进行农田作业和优化管理。
(1) “精准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分别反映的主要农业投入要素是()A. 科技土地B. 科技劳动力C. 机械劳动力D. 化肥有机肥(2) 制约我国“精准农业”推广使用的因素最主要是()A. 农业生产规模小B. 投资回报率低C. 劳动力素质低D. 科学技术落后(六)其他农业技术【案例8】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图1为我国某地光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图2为其实景图。
据此完成6—8题。
6.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地表形态B.风速大小C.天气状况D.土壤性质7.光伏农业大棚内太阳能LED灯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大棚夜间温度B.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C.捕杀棚内农作物害虫D.方便农民夜间劳动8.与传统农业大棚相比,光伏农业大棚的主要优势是()A.提高作物产量 B.提高土壤肥力C.扩大就业机会D.发电自给并网【案例9】渔光互补”是指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的某“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
读图完成1~3题。
(1) 这种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A. 提高渔业产量B.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C.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D.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 与西部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相比,该模式采用小型分散式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不需要跨区域输送B. 靠近消费市场C. 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D. 建设成本低(3)“渔光互补”模式对鱼塘养殖的影响是A. 捉高养殖技术B. 利于净化水体C. 增加水体饵料D. 改变养殖品种【案例10】1楼养鱼,2楼养猪,6楼种植西红柿……城市垂直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业环境,通过垂直农场的自循环体系生产农副产品,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新鲜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城市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因素是A. 粮食需求B. 技术水平C. 气候变化D. 国家政策2. 城市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②减轻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