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正义论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然后 到英国牛津访学两年,期间结识伯林与哈 特。
After earning his Ph.D. from Princeton in 1950, Rawls taught there until 1952, when he received a Fulbright Fellowship to Oxford University (Christ Church), where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liberal political theorist and historian Isaiah Berlin and the legal theorist H.L.A. Hart.
那么,是否能够在社会成员中公开地分配 社会资源呢?
Is there any way of fairly apportioning social resources among members of society?( yes for Rawls.)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
完全的形式正义(程序正义):在这样的程序 场合,首先,对什么是公平的分配有一个独立 的标准,一个脱离随后要进行的程序来确定并 先于它的实体标准;其次,设计一种保证达到 预期结果的程序是可能的。
3,罗尔斯对人的三个基本预判(人是什么 动物?)
(1)人是有理性的
尽管人没有假定的高尚 与自我牺牲动机,但是 每一个人仍然是整体世 界中的一个微观世界。 Without assuming noble or self-sacrificing motive, each individual has, nevertheless, become a microcosm of the whole.
Upon graduation in 1939, Rawls attended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was elected to the The Ivy Club. During his last two years at Princeton he “became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ology and its doctrines”.
1943年,大学毕业,进入美国军队,曾在 南太平洋参加二战。1946年退役,回到普 林斯顿攻读道德哲学的博士学位。
In 1943, he completed his Bachelor of Arts degree and joined the Army. During World War II, Rawls served as an infantryman in the Pacific.
二,罗尔斯的主要思想
正义是原初状态下人们在契约的基础 上自愿的选择
正义的客观环境 各方的主观动机和理性 知识的限制——无知之幕 无知之幕+相互冷淡胜过仁爱+知识的假设
1,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
(1)原初状态的提出,如同霍布斯提出的 自然状态,是一种假设状态。
不完全的程序正义
审判程序正是为探求和确定这方面的真实情况而设计 的,但看来不可能把法规设计得使它们总是能达到正 确的结果。即便法律被仔细地遵循,过程被公正恰当 地引导,还是有可能达到错误的结果。一个无罪的人 可能被判作有罪,一个有罪的人则可能逍遥法外。在 这样的程序场合,不正义并非来自人的过错,而是因 为某些情况的偶然结合挫败了法律规范的目的。它的 基本标志是:当有一种判断正确结果的独立标准时, 却没有可以保证达到它的程序。
(3)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
Let us hypothetically imagine that the deliberating in this original position are surrounded by a veil of ignorance. That is, they are ignorant of any specific traits they may have as individuals.(无知之幕)
(2)尽管没有集体利益或公意,但是,我 们仍能够说每一个人拥有一般的或普遍的 人类愿景。
Although there are no collective interests or general will, we can still say that each person possesses a generic or universal human perspective.
意思就是在人们商量给予一 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 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 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 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 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 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 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 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 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 他是什么人。
(4)无知之幕(续)
反对功利主义者对人性理 性加仁爱的假设。
小结:在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后,选择一 种社会。
罗尔斯进一步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 论,在此,契约的目标并非是选择建立某一特殊的制 度或进入某一特定的社会,而是选择确立一种指导社 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正义原则)。罗尔 斯的契约论是完全与社会历史分开的。他认为,订立 契约的“原初状态”纯粹是一假设的状态,我们可以 合理地设置原初状态的条件,使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能 进入这种假设状态,模拟各方进行合理的推理而作出 对正义原则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在无知之幕后进行的。 原初状态中相互冷淡的各方除了有关社会理论的一般 知识,不知道任何有关个人和所处社会的特殊信息。
管他们的环境和生活计划如
何都将追求基本的善。
无知之幕(续)
不管他处在什么时候,每个人都不能不为所有 人选择。
选择的目的是避免最坏的结果
无知之幕既然是不可能存在假设或神话,为什 么还要提出来?
2,罗尔斯思想的出发点:两个小孩如何公 平地来分配同一块蛋糕?
Imagine two children with a piece of chocolate cake in front of them. They wish to divide it fairly. Neither of them is to have any more than the other. What procedure should they use to insure a fair division?
假设公平的赌博是那些没有得利期望的赌博,赌博活 动自愿进行,没有人欺骗;赌博的程序是公平的,在 公平的条件下自由地进入。这样,这些背景的假设就 确定了一种公平的程序。在这样一种公平程序中进行 的赌博,不论最后一次赌博后的现金分配怎样,其结 果总是正当的。换言之,在这样的程序场合,不存在 对正当结果的独立实体标准,而只存在一种正确的或 公平的程序 ,这种程序若被人们恰当的遵守,其结果 也总会是正确的或公平的,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一些什 么样的后果。(对于三种程序正义的分析,详参[美]约 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以下)
各方被假定具有一种能 建立正义感的能力
(3)人们是相互冷淡的
每一个人看待社会的一些 方式目的,也会被其他观 察者所接受。 Each participant looks out onto the society that is being formed with concerns and objectives that would be accepted by every other observer.
(2)在这种假设状态中,公民之间有自由 而公平的合作。
As a thought experiment, the original position is a hypothetical designed to accurately reflect what principles of justice would be manifest in a society premised on free and fair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zens, including respect for liberty, and an interest in reciprocity.
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理想
罗尔斯的《正义论》及 其教育公平观
正义的乌托邦
罗尔斯《正义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
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正义是分配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
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 理论是理想性质的,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制度和
政策,主要探讨“法律被严格服从”“组织良 好的社会”的正义理论,建构正义的乌托邦。
The original position is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developed by American philosopher John Rawls as a thought experiment to replace the imagery of a savage state of nature of prior political philosophers like Thomas Hobbes.
psychological, sociological,
们所处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政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治状况,不知道他们的社会
knowledge that every
身份或阶级地位。他们有对
mature and sane human
社会的一般的理论知识,但
being possesses.(并非白痴) 知道他们是理性的,并且不
回到美国后,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与麻 省理工,1962年进入哈佛大学,并一直在 该校任教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