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罗庚的事迹_精选资料全面版

华罗庚的事迹_精选资料全面版

《华罗庚的事迹》华罗庚的事迹(1):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我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事迹(2):华罗庚的故事: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

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

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

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

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

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

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

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

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光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必须要赶上去。

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

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

老师又问:是你自我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

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华罗庚的事迹(3):华罗庚小时候的勤奋故事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

这是当时一个十分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

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

此刻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

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貌,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个性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

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样能明白呢。

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明白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

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

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

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

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立刻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先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十分不满意。

之后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善和简化自我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

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能够简化。

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

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光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

对于除法,也能够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光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善,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

有一次,老师把自我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

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一样的含意。

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齐,则是拿自我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华罗庚的事迹(4):自学成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为家中的贫困,华罗庚的父母已经无力继续供儿子念书,华罗庚只好缀学回家,帮忙父亲打理家中的那间小杂货铺。

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下自我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

当时,每当有客人光临小店铺时,华罗庚就帮忙父亲打算盘、记账,客人一离开,华罗庚就继续演算起书中的数学题。

有时算的人迷,华罗庚竟将自我演算的结果,当成客人应付的货款价格。

时光一久,对这位呆头呆脑的少年,街坊邻居都笑称他为罗呆子。

父亲对这事很是生气,叮嘱不行,有好几次要将他的数学书给烧了,但是华罗庚却一个劲地死抱着书不放,父亲虽然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时候,华罗庚就在寒风中擦着鼻涕,苦苦学习,为此还患上了关节炎,留下了严重的伤寒症,落下了终身残疾。

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华罗庚同吴筱元女士结婚。

从1929年开始,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受聘为金坛中学庶务员。

1930年,年仅二十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这篇文章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并得到了熊庆来的赏识。

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身世后,他破格录取华罗庚。

在清华读书时,华罗庚用了两年时光完成了别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再一次体现了他非凡的数学天赋。

1933年,华罗庚被学校再一次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师。

一年后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在英国两年,华罗庚将自我所有的时光,都投人到数学研究中,为了不浪费研究数学的时光,华罗庚甚至放下了申请学位。

付出总有回报,这两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被国际数学界重视,年轻的华罗庚在数学界声名鹊起。

华罗庚的事迹(5):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样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明白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最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但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

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华罗庚十二岁那年,民国政府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民国政府采取了新式教学方式,在各地兴建学校。

华罗庚在这期间,他进入江苏省新式学校金坛县立初中学校读书。

刚刚人学,每个孩子都会对陌生的课本爱不释手,华罗庚就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华罗庚对自我的兴趣持之以恒,在数学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人称为神童。

可能是儿童的共性,上初中时,华罗庚一度学习不认真,有些贪玩,甚至连数学考试也有不及格的时候,我国着名教育家王维克之后说,华罗庚虽然贪玩,但胜在思维敏捷,对数学题解题技巧有十分独特的见解。

华罗庚的事迹(6):报效祖国就在他刻苦钻研数学难题时,1937年,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最漫长的抗日战争,间接的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在英国留学的华罗庚听闻曰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他表现的极其愤慨。

次年,华罗庚抱着报国的心思,从英国回到中国抗战的根据地,在西南联大任教。

中国抗战时期是华罗庚最为艰苦的岁月,但他还是先后完成了二十余篇论文和第一部数学着作《堆垒素数论》,该书成为数学研究中的经典着作,先后被翻译成为英、德、日、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