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掌握中国、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自主学习的内容,5分钟后回答问题,看谁完成的最好。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绝对区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②__________(相对区位)。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主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③______、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④________、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⑤___等。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⑥____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⑦________和一定的⑧________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⑨__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⑩__________________。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征
3.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差别: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以及自然条件______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5.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
(2)区位因素:地势_________、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______、机械化程度高。
(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
(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____________;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点名要求学生来
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
1.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吐鲁番盆地生长长绒棉和葡萄的区位因素?
2我国某山区某年柑橘普遍大丰收,而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橘熟无人摘,甚至出现橘树被
毁的现象。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
要求分析某地农
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______和____________因素。
自然因素:如______、地形、______、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________、交通、政策、________、劳动力等。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________的因素,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_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
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______________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________,因此______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
业生产的______因素。
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_____ ___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地__________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
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
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
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八.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