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微闷,知肌不食,湿邪蒙绕 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批把叶、佩兰叶、 芦尖、冬瓜仁等味。(原文第9条)----余湿蒙绕上中 焦
三、讨论
1、湿热病与温热病的关系
2、暑湿、湿温、伏暑证本一源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开佐 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 散等味。”(原文第13条)----湿热并重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 太阴之湿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原文第37条)---热重于湿
古人云:治湿上焦宜化,中焦苦燥,下焦分利,是为正法。
阳湿伤表(湿邪伤表,已化热)----芳香化湿,利湿泄热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 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原文第 3条)
③ 直趋中道,病归膜原(邪在半表半里)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 (原文第1条自注)
湿热病变局: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 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枫藤、酒炒黄连等味。” (原 文第4条)----湿热挟风侵犯经络致痉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 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 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 甲、土炒穿三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原文 第34条)----湿热病深入厥阴 经络凝瘀,机窍失灵
湿热病正局: ① 湿热病提纲: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 不引饮。” (原文第1条) ② 邪在卫表,分阴湿、阳湿:
阴湿伤表(湿邪伤表尚未化热)---芳香化湿,祛风透邪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霍香、香 薷、恙活、苍术、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恙活。” (原文第2条)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 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味” (原文第16条)-----湿热病痰 热内阻,胆火上逆
3、验舌为辨证之要诀(共11条之多)
“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11条)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是渐化热”(13条) 湿热并重”
“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12条) 湿重于热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一、生平、著作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苏州)人。
生于康熙20年,卒于乾隆35年(1681--1770),享年 89岁。 著作:
《医经原旨》、《膏丸档子》、及陆士谔编的《薛 生白医案》等,尤以《湿热病篇》为后世医家推崇。
《湿热病篇》相传为薛氏所着。本教材以王孟英 《温热经纬》收载在本篇为依据共46条。
“湿热证,恶寒如疟,湿热阻遏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 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原文第8条)
④ 邪在中焦,分湿重、热重、湿热并重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 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 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原文第10条)----湿重于热
二、学术观点 1、提出湿热病多先内伤生湿,内外合邪的发病观。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第1条自注)
“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饿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 同病”(第1条自注) 2、阐明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胃,常引起 厥阴、少阳的变证。 传染途径: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人者十之八九” 病变中心: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 病在太阴” (第1条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