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现在献血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20倍,难道是因为10年前的人们没有献血的能力吗?”“其实有能力帮助别人、为社会服务的人很多,但愿意去做、去奉献的人太少。
公益事业本来就是一个不求回报的事业,没有热情,真的很难持续下去。
”“作为一名志愿者,要同时兼备热情与能力,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更好的志愿活动。
”问对方辨友是否知道献血日,是否献过血。
在对方辨友回答没有时,正方二辩紧紧追问:“对方辨友,您作为一名体健院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献血能力却不去献血,这样空有能力而没有的热情,那我们要这能力又有什么用呢?” 6.14如果热情没有,再强的能力又有什么用呢?青年志愿者服务本身就是一个热情竞赛,热情没有,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活动,一分热情能打动人,感召人,激励人,使他人感到社会温暖,使他人能体会到你的存在,始终让他人感到这个世界上还是会有人愿意帮他,肯帮助他,从而给他以生活的信心,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观,价值观,能将他人从绝望的边缘拉过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热情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您自己说,冬天里一把火重要吗???能力人人都可以培养,但热情不一定每个人都人.在众多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里,热情的人占多数,不是出于热情,就不会聚到一起,不会走到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列来.能力是可以慢慢增强的.但热情是至关重要人,一个没有热情的人我们不容他参加我们这个行列.正方:热情是非理性的,是难以持久的,而能力则是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
虚妄的热情不仅不能真正为公众服务,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罕见。
就像没有掌握植树方面知识的结果是年年植树,荒山依旧,把“植树造林”变成了“植树造零”一样。
从志愿者开展活动反馈回来的情况也表明,社会需要的是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的人和项目,尤其是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老百姓欢迎的是给他们带来先进经验和致富门路的大学生。
要让青牛志愿者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必须每一次活动都得见到实效,仅仅有热情,没有做好工作,就对下一次的活动组织是一个打击。
正方立论:(一辩:季国峰)1、能力对青年志愿者自身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2、能力对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3、能力对一个人热情的外在释放起着控制作用。
(预计主打)反方立论:(一辩:闫菲)1、效果好坏并不能成为青年志愿服务好坏的评判标准;(反驳正1)2、由青志定义出发,探寻意义:传承与发扬奉献精神;(感情入手)3、热情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源动力。
(猜测主打)4、(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微笑服务)热情唤起青年的社会意识及渴望奉献的愿望,青志事业强调的是参与性而非专业性。
(未完成)交锋对话:(反方二辩问,正方二辩答)反方:举例:献血者有一次献200CC血的,也有一次献400CC血的,产生相同的意义效果,却不能说400CC的比200CC的更有能力。
(目的:反驳青志事业效果论与专业化)借此事例将青志服务引向基层化、大众化:热情的态度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
并由此继续引发青年应该用一腔热情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照应立论2)正方:……防守反击:(正方三辩对话)正方:1、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青志事业的公信力(能力);2、由青志定义出发,排除干扰(定义:关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通过一定程序和手续加入志愿者组织,无偿参加志愿者工作的青年。
)3、对方辩友对热情的定义存在问题。
反方:1、对方辩友立论三点的论证标准不统一,找不到一条主线索;2、提高能力的方式不同,不一定非要参加青志工作才能提高能力;3、过分强调能力会导致青志工作的专业化,进而将之变为“贵族化”模式;4、对方辩友过分强调效果论。
针锋相对:(自由辩论)正方:本次辩题是否同时强调能力与热情都很重要?反方:并不否认,但过分强调能力的效果则有失偏颇。
反方:举例:10个战士夺取一个高地,一个战士率先冲锋牺牲了,另外9位战士夺取了高地成为英雄。
难道我们就能忘记那位热血冲锋的勇士了么?正方:如果10位战士都具备能力,可能那位勇士就不会牺牲了。
反方:对方辩友一直强调青志事业是贵族性活动,强调能力的重要性。
能力通过一些培训可以提高,而热情则不能。
正方:举例:支援西部当地教育事业的青年,在我们主观上看来是有益于当地的,但当地更愿意“治标更治本“,请有能力的青年来教出一批有能力的当地教师。
反方:青志工作不能用结果来评判。
举例:不会说英文可以用手势来帮助他们,但没有热情则不愿意帮助他人正方:没有热情至少是不办事,没有能力则有可能办坏事(精彩)反方:强调能力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提高的,但热情却不是靠外力可以提升的。
正方:举这场辩论赛例子:我们都有热情,但我们因为有能力而站在了台上。
反方:难道在场下就坐的各位同学就不如我们有能力么?(精彩)正方:重申青志本义与三条立论标准。
(时间到)反方:继续反驳贵族化观点,时间到。
一锤定音(正反四辩结论)反方四辩:此辩题中存在能力与热情的比较,究竟靠什么来比较出。
我方认为比较的价值在于青志工作的社会意识,若一味强调效果就犯了实用功利主义的错误。
对定义的深化:有热情的青年即使缺少能力,也能在青志工作中准确定位,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
热情更是青志工作的一种精神面貌,是志愿者有组织地服务的根源和本质。
优秀志愿者奖励机制及汶川大地震中先进救援人员的表彰之目的:激发青年志愿者的热情。
青年志愿者只要有奉献的热情,量力而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便是对青志工作的最好付出。
正方四辩:指出对方失误。
热情不稳定,对于长期性、连续性的志愿服务难以适应。
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青志工作微笑服务若缺少能力,微笑会变成傻笑。
探寻辩题的深刻意义:理论上的博弈?还是对现实状况的解读?强调对青志工作长远发展的影响。
(未完成)评委提问:问反方:你们认为,当前青年志愿工作缺乏的是热情还是能力?为什么?反方:缺乏热情。
岗位的普遍性,意识上的认识不足。
问正方:(相同问题)你们认为,当前青年志愿工作缺乏的是热情还是能力?为什么?正方:缺乏能力。
投身青志事业人数众多,为何目前我国青志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质量与成效的问题。
消耗资源。
纠正贵族化问题。
观众提问:(略)评委点评:1、双方立论缺陷:未在实战中体现深入仔细的研究辩题中“重要”两字的意义与目的;当前青年志愿工作缺乏的究竟是什么?2、双方队伍之间磨合存在问题,各自围绕的核心不明确,正方个人能力存在差距;反方相对平均;3、希望能正面回应,而不是一味回避对方问题。
4、希望双方辩友不断去努力提高辩题的价值。
对方辩友主攻点:1、热情——奉献精神——社会意识——对志愿者精神的传递2、青志工作的普遍性、大众性、非贵族性3、热情是激发工作活力的源动力我方失误点与被对方牵制点:1、三条立论标准不统一(可能由于表述不清造成)2、对方将“专业性”偷换概念至“贵族性”,未指出3、对方大打感情牌,我方事先的防御技巧几乎没有使用4、对方辩友质疑效果论,我方未顺水推舟强调5、对方观点“提高能力不一定要通过志愿者服务”我方未准备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案6、对方质疑志愿者服务好坏用结果来评判的标准7、实用功利主义我方未抓住的对方漏洞:1、实用功利主义——我方对青志工作当前现状的思考与服务结果决定服务效果的观点被对方扭曲变成“实用功利主义”2、对方辩友在结论中的几个词(在结论中用下划线划出)准确定位、量力而行、力所能及——青年志愿者要正确准确定位自己、确实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3、对方谈到“优秀志愿者的奖励机制”——鼓励青年激发其热情的同时,是否本身就在肯定能力的首要性和重要性呢?通过评委点评发现的问题:1、我们忽视了对评委心理的研究。
评委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得到什么信息?他们一般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什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句来俘获他们的思维认同?例如:评委需要了解当前青年志愿者缺乏能力还是热情,即强调了此辩题的现实性与发展性。
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评委的胃口,把热情导致消耗资源引申至节约型社会(同时也能强调热情的不稳定性与不适当控制的破坏性)2、我们的辩题长远性意义强调不够3、对辩题“重要”一词的认识,我方立论不清晰,导致我们实际考虑到了但评委不知道。
反思总结我们有哪些疏忽?1、对辩题的分析虽达到一定境界,但还不够深入,或者说有些地方提了但未引起重视。
青年志愿者能力比热情更重要我们强调了能力与热情同时重要的前提条件,也花足功夫在“更字”上,但恰恰减少了对“重要”两字的更进一步的思考,或者仅停留在思索而不是应对的层面;2、例子准备不够。
此处我所指的例子并不是具体的事例,通过对此次比赛的观察,简单而形象的模型更能引起评委的注意和观众的认同。
例如对方的献血事例、战士牺牲事例等。
3、临场应用能力缺乏。
事先准备好的例子由于印象不深等缘故在实战中无法及时举出,导致很多点白白溜走。
4、捕捉对手漏洞不尖锐。
此次比赛中我方一直在解释强调己方观点而形成了被对方压着问的情况,甚至出现我方辩手回答反复冗长的情况,一方面由于例子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则由于捕捉对方漏洞的实战技巧不强。
我们应该怎么解决?1、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基础。
2、把具体事例分成两类:简化或鲜明化。
简化指把几个具体事例抽象成模型;鲜明化指抽出几个说服力强的例子直接抛出,拔高我方观点正确性。
3、一些技巧慢慢培养。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
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
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
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
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
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他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