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做人的36张底牌_第二张底牌 以德服人——依靠仁德横扫千军

智慧做人的36张底牌_第二张底牌 以德服人——依靠仁德横扫千军

当今时代,我们对于“仁德”这个词似乎越来越陌生了,真正讲究仁德之人更是乏善可陈。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忽略了人性中最根本的一些特质,比如品质、诚信、宽容等等。

做人以德征天下不难想像,一个品行不端、德行恶劣的人怎么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事业的成功呢?因此,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必须确立自己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以德立身,以德服人。

有人认为,在现在这个讲究实效的社会里,“仁德”会让自己吃亏。

其实,这是一种短视之见,真正有眼光、会办事的人,总会把温良、谦恭等美德作为自己的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写成一个大好人,评价与曹操完全相反。

但是,若从个人能力而论,刘备是一个无能之辈。

曹操顺利地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二十多年仍毫无建树。

既然如此,曹操为什么会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就是“仁德”。

譬如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了聘请诸葛亮为军师,不惜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屋躬身等候。

当时两个人地位相差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而且刘备当时已年近五十,而孔明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无名小辈。

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孔明,以崇敬的态度请求孔明做他的军师,在孔明应允之后,又马上将全部作战计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和深切的信赖。

除此以外,刘备对其他部下也是令人敬佩。

比如,当赵云从敌人重围中冒着性命危险救出太子阿斗之后,刘备不是欣喜若狂,而是生气地将阿斗扔到地下,感叹地说:“几乎因为你折损了一员大将。

”这种举动,又怎能不使部下感动而誓死效忠呢?与刘备相比,曹操则谈不上仁义,反而有些大逆不道。

曹操在逃避董卓的追捕时,曾经到一个朋友家去避难,他把朋友为他杀猪接风的话误解为要把他捆缚交出去,于是一气之下将朋友夫妻一起杀死了。

曹操是一个毫无德行的刚愎自用之人,他自己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

曹操虽然能力过人,但是却不具有刘备那样的德行,这也正是他把刘备视为头号对手的原因所在。

由此观之,确实应该学习刘备的以德感人,以此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刘备临终前,曾经留给后主刘禅一封遗书,其中有“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两句话。

“贤”是指聪明,“德”是指仁德,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魅力所在。

如果在位者缺少贤德,便无法臣服于众。

刘备又说:“你的父亲是一个缺乏贤德的人,你千万不要像我一样。

”刘备自谦地说自己不够宽德,更显其谦虚品质。

刘备晚年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成就与其说是刘备依靠自己的才智所获得的,不如说是来自部下们的奋斗更恰当。

像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甚至可以为了刘备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他们之所以如此地忠心耿耿,完全是因为刘备所具有的个人仁德魅力,即温良、谦恭,以及对他人的信赖感。

无论古代还是当前,心怀叵测、手段卑劣的人,虽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短暂的好处,但毕竟不会长远。

一个人只有做到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这才是正确的做人途径。

与人交往讲诚信诚信无论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

因此,在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不欺不诈,不能背信弃义,这样做人才能无愧于心。

伟人并不是一些特殊人物,他们的伟大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的。

但是,他们都是品格高尚、讲究诚信的人,福克斯的父亲就是最好的例证。

福克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以诚实和信用立身,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团结了许多公民。

但当时政坛上充满了欺骗,公民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政治就是撒谎,没有人比政客更会撒谎了。

所以,仍有许多公民对福克斯的演说持怀疑态度。

一次,福克斯受邀赴某大学演讲,有大学生问他:“你在从政的道路上靠的是什么?”福克斯说:“诚实和信用,以及我高尚的人格魅力。

”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轻声笑出声来,因为几乎每一个政客都是这么说的。

福克斯并没有恼怒,他说:“孩子们,在这个社会上,也许我很难证明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你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诚信,它永远都在我们的周围。

我想讲一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就忘记了,但是这个故事对我很有意义。

”有一位父亲是位绅士。

有一天,他觉得园中的那座旧亭子应该拆了,于是就叫来了工人。

而他的孩子对拆亭子很感兴趣,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想看看是怎么拆掉这座旧亭子的,等我从寄宿学校回来再拆好吗?”父亲答应了。

孩子上学后,工人却很快就把旧亭子拆了。

孩子放假回来以后,发现亭子已经拆除了,他闷闷不乐。

他对父亲说:“爸爸,你骗了我。

”父亲惊异地看着孩子。

孩子说:“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的。

”父亲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实现自己的诺言。

”父亲很快召集来工人,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重新在原地造了一座亭子。

造好后,他叫来了孩子,对工人们说:“现在,你们可以拆掉这座亭子了。

”福克斯说,我认识这位父亲和孩子,这位父亲并不富有,但他却为孩子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大学生问:“请问这位父亲的名字叫什么,我们希望认识他。

”福克斯说:“他已经过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活着。

”“那么,他的孩子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

”大学生们问。

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站在这里,就是我。

”福克斯接着说:“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向我的父亲一样,为自己的诺言为你们拆一座亭子,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言毕,台下掌声雷动。

父亲也许由于疏忽而忘记了答应儿子的话,但是他紧接着认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就是他诚信的体现,而福克斯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正直的人。

每一种真正的美德,如勤劳、正直、自律、诚实,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其他人的崇敬。

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人们信赖和学习,这也是自然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光明、更美好。

不揭人短,不戳人痛一个聪明睿智、有勇有谋之人绝对不会行奸诈之事。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可以说,但并不是准都会说,稍不注意,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禁区”,触到了对方的短处和痛处,做了对方忌讳的事,对他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否则结局就会像下面这个人一样。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称帝后自然会有很多昔日的穷朋友到京城找他。

这些人都自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掀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使自己的威信受损,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与朱元璋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

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的,你干了坏事总是我替你挨打。

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用破瓦罐煮,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

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

怎么,不记得啦?”当他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的时候,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颜面大失。

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人杀了。

这就是揭人短处、戳人痛处的下场。

“揭短、戳痛”,有时是故意的,那是敌视的双方用来互相攻击的武器;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

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戳人之痛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两个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

老张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

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王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来。

老张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

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为人处世才不会伤人也伤己。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个年轻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减肥药也不见效,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

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

”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

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我们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

做人不要为名利所累人生在世,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

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欲望不断膨胀,无法满足却又拼命追求的话,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而对名利的追求是这些欲望中最普遍同时也是贻害最深的。

因此,一个人要经常反躬自省,不为名利所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让我们看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例子。

五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

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

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大家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

之后,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

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在接受采访时,他显出了“西北人”的朴实。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

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

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

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

”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这段经历一般人会认为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主持人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见观众中有人发出感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

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

主持人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

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