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PPT文档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原地区-PPT文档


1、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
• 由于流水的下切作用,黄土高原在长期的侵蚀下形成了塬、梁、峁的 独特地貌:目前较大的塬有董志塬(庆阳,天下黄土第一塬)、洛川塬等。 梁、峁是陇东、陕北和晋西北最常见的黄土侵蚀地貌。
2、黄淮海平原的堆积
•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海湾(海水可 抵达今三门峡附近 ),黄河形成(距今160万年左右)后, 每年从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泛滥淤
五、山东
简称鲁,别称齐鲁或山左。古代山东并不专指山东半岛地区,周秦时代, 因秦的势力在华山以西的关中,故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汉晋以后山东 的指代才逐渐确定在太行山以东。
二、山西
简称晋,又称三晋,古人常用山右或河东指代山西。 地形突出特点是“表里山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80%,地势高, 固有山西高原之称。从地形地貌来看,全省可由东向西分为三大区域: 1.东部山地区 2.中部盆地区 3.西部山地高原区。 山西的政治和军事地理地位特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既能发展耕 作农业,也适合于游猎、放牧,与北方草原没有大的山川阻隔,草原 民族可以长驱直入插向长安、洛阳,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乱华的主要 跳板。对中原王朝而言,山西就像人体的软肋,所以明朝才会在这里 增筑内长城。易守难攻,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原造成威胁和 冲击,比如中国北方五代的历史,实际可以当作建都于开封(或洛阳) 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 。正如顾祖 禹所说,山西“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 背而扼其吭也” ,“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除以上两大块外,河南的北部(豫北地区)是属于从太行山地向平原过 渡的山前下伏地带,古代称之“河内”;最南部是豫南山地区,主要是桐柏 山和大别山,两者以武胜关为界。大别山西段有一些断陷,成为古代南北交 通选择的孔道。
四.河北 简称冀,源于禹贡之冀州。别称燕赵(大地)。
河北北部为燕山山地,西部为太行山山地,其余基本都属于华北平 原。太行山东麓从北到南,在河流出山处形成北易水、唐河等洪积扇 及滹沱河、漳河等洪积—冲积扇,这里地势比较平缓,土层深厚,有 常年流水的河流,适于发展灌溉农业,因此河北省境内大多数早期人 类文化遗址和历史较长的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众多冲积扇上。 海拔50m是冲积扇和洪积-冲积平原的结合部,是潜水溢出带,再向 下的平原中部是历史上黄河和各条出山河流经多次迁徙泛滥形成的冲 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间洼地或湖泊沼泽,在人类早期不适于生存、 开辟道路或建造城池,所以华北平原地区最早形成的南北交通大道基 本沿着太行山东麓50m等高线排列,重要的城市也建址在这条道路沿 线。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侵蚀与堆积
面积: 51.7万平 方公里, 相当于中 国国土面 积的5.3 %、日本 国土面积 的1.4倍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 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4种。水成说 认为,黄土主要是由流水作用从离高原不远的周边地区携带来堆积而 成;残积说认为,黄土是高原基岩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就地成土的 结果。 中外多数学者主张风成说,认为黄土物质的物源与我国西部大 面积的沙漠有关,黄土物质的搬运主要依靠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的高压气流。它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质综合作用,通过物源 的形成、搬运、分选及堆积成土这样三个前后相因的历史阶段。多成 因说近几年来异军突起,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流水等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改道有二三十次。比如,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 下,在滑州扒开黄河,此后700余年,黄河以南东夺淮入海 为常;1855年,兰考铜瓦厢决口,黄河夺大清河入海,结束 700年夺淮入海历史,1876年全线河堤筑成,形成今天黄河
下游基本河道。历史上出现的黄河下游河道有数十条,以筑
堤后的“东汉大河”和“明清大河”流经的时间最长。 历史上的著名治河人物:王景、贾鲁、潘季驯、靳辅等。
集, 形成黄河大冲积扇,并与从山西高原流出的永定河、
滹沱河、漳河等脱离山地后形成的众多冲积扇濒次相接, 相互叠压,经过长期发展,孕育出广袤的华北大平原。
黄河的含沙量随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的轻重而变化, 这一变化又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方式有关系。
截止20C50Y,有历史记载的黄河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
第二节. 各省的自然地理区划
一、陕西 简称陕或秦,到清朝省域才基本固定。自然地理的突出特点是从北向南有明显的区 域差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陕北:遍布塬、梁、峁,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和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平均海拔1000~120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有无定河、延河、洛河等。有一定的 降水、植被和河流湖泊,因此在历史上能够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或中原人开垦农地提 供便利。 2.关中:关中盆地是由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号称“八 百里秦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周围天然关隘险阻,平均海拔在 800~1000m之间,由关中东出具高屋建瓴之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因此在中国上古和中古时期成为立都的首选之处,是 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3.陕南:秦岭和大巴山、米仓山之间,主要为山地及山间盆地。属北亚热带气候,温 暖湿润,在自然地理上应与四川同属一个单元。
三、河南 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得名。简称豫,来自《尚书· 禹贡》中天下九州 之豫州。别称中州、中原。豫北是明朝初年划分到河南的,为的是控制从黄 河南部向北渡河的几个重要渡口。 黄河以南的主体部分分为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两大地理单元。 1.豫西山地区:主要山脉有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均属秦岭余 脉。属于中国地理大势的第二阶梯,伏牛山以北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特征。 伊洛盆地和南阳盆地是豫西最宽阔的两个河谷盆地,开发早,建过都,多皇 亲权贵之家,历史上分别被称作“帝都”和“帝乡”。 2.豫东(黄淮)平原区:是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形成的大冲积扇。豫 东平原河流众多,如汝河、沙河、颍河、涡河等,基本都是近乎等距离排列 的西北—东南流向,属于淮河水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