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50~51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才展示,激趣导入1.说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你们肚子里现在一定装了不少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示儿》。

二、解题引入,交流资料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示”在这里的意思是“告诉、告知”。

)2.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老师也收集了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及图片,大家想看吗?谁愿意读一读?4.正如资料所展示的,《示儿》这首诗是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也就是他的绝笔。

什么是绝笔呢?绝笔也就是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诗,这最后一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三、初读悟诗,读通诗句1.请大家按照自读要求自由读诗句。

2.代表读诗。

谁来评一评呢?3.老师也想读一读诗句,行吗?请大家认真听读,待会评议。

4.录音范读。

请你们模仿范读读一读全诗。

5.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6.那陆游又写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

四、再读全诗,理解诗意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介绍下你学习古诗的方法?2.请大家结合老师出示的学法自己学习诗作,在书上做好批注。

3.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五、品读诗句,体味诗情1.从整首诗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怎样?2.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伤吗?3.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教师激情补充),现在你知道他为何而“悲”了吗?4.作为一个爱国人士,面对国家四分五裂能不痛心疾首吗?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5.仅仅是为这个而悲伤吗?还有什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6.想象说话: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声讨论。

统治者们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随机播放课件,出示金兵战马肆虐和百姓痛苦伤心的画面。

)7.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什么?(课件出示想象填空题)谁来试着填一填。

8.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示儿》这首诗。

9.现在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10.是呀,生前盼了这么多年,为之奋斗了这么多年,临死仍是“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1.让我们一起用心,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吟诵出来,注意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六、真情再现,升华情感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到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

如果你是他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父亲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槁,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了无牵挂的旷达,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2.谁愿意将自己所写的话向陆游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听了大家的真情告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继承陆游遗愿的决心。

正如大家所说,陆游的子孙们也为此奋斗了好多年,但结果如何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探究。

七、总结谈话,拓展延伸1.同学们,国家统一,匹夫有责。

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怀祖国,报效祖国。

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绝笔——《示儿》吧。

2.那么现在呢,难道现在“九州同”了吗?学生讨论。

引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和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两首诗。

3.欣赏《七子之歌——台湾》,学生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示儿悲——不见九州同爱国之情第2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上次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1.检查生字情况。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①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②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他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

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

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

教师相机补充。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

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三)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

)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自主学习思考。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3.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生2: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五、拓展交流,升华诗情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1: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2: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生3: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3.师: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板书设计】题临安邸权贵醉生梦死林升忧国忧民第3课时一、错字激趣,营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己亥杂诗。

(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

(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己亥就是1839年。

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时,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2)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3)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PPT出示)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1.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通过自学,你能读懂什么?2.完成“师生诵读”部分。

(1)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2)师配乐范读。

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终究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