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阅读:从作者本位到读者主体
作者:周芳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9期
在一般人看来,阅读就是借助文章实现读者和作者心灵相通的过程。
当我们这样去对待阅读时,作者的目的看似实现了,而读者的情怀却不能很好地满足,更不能有效满足作者自身发展的需求。
遍观各类阅读试题的命题,高度集中的指向性,是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围绕命题专家的主旨作答,看似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和解读,实际却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是读者在读,读者的内在需求才是阅读的真正主旨,指定阅读的内容可以有,但是读出读者自身的感悟更应该有,自由选择从心而读是读者阅读的核心所在。
閱读是一种个体主动思考的行为,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什么,这是读者的第一思考,这种思考来源于读者的内在需求,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该怎么去获得什么,随着这些问题思考的深入,阅读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阅读成为了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这里面没有过多勉强的规定性成分,更多的是一种自由选择。
中国学生的阅读量低,指定书目强迫学生去读,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好良好的阅读环境,吸引学生主动解决相关问题而阅读,事半功倍。
既然如此,进入学生视野的信息,学生从信息中所获得的思考是否客观已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疑惑能够得到解决,学生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学生的想象能够得到发展,学生能从阅读中读出自己。
事实上,再精确的文本语言也无法完全再现事物的客观实际,很多时候,阅读就是一种误读。
既然如此,阅读就不应该沉迷于作者只言片语上的过多纠结,读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阅读更在于促进个体的思考和成长。
阅读不是一种简单活,既不同于看电视电影一样,纯粹去追求那种视觉效果,也不同于深度的格物致知,需要寻根究底以求甚解,阅读更倾向于素材积累,为个体的思想和观点寻找有力的证据,启发个体的新思考。
通常以来,人们常常把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以至于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更多停留在知道是一回什么事而已,这仅仅是浏览。
作者借助文章,需要表达的是情感和观点,读者阅读文章,不是一味重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而是基于自我立场选择性的吸收和创造性的发展,力求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其意不在于对作者评判,而在于对自我的反思,不在于阅读作者情境中的客观实在,更在于个性的主观立场,倘若依然还要以作者所谓的客观实在去评判读者的主观感受,读来读去都不会有读者新的思考和想象产生,这样的阅读,充其量不过是传声筒和扬声器的效应,阅读失其本意。
作者的思想观点与读者的心得体会,因为个性的不同,各自对客观现实的领悟有别,作者的写作是一种创造,读者的阅读更是一种创造,为此,作者立场、教材立场、教师立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