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
这一课我将分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学情;四、说教法和学法;五、说教学过程(重点);六、说板书设计来说。
首先,一、说教材
《明治维新》这一课是选修一近代史部分第八单元明治维新的第三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
日本的明治维新在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崛起对中国发起的甲午战争使中国一败涂地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所以探讨这一段历史对学习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三、说学情
高二学生对于明治维新在日本、亚洲历史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相有所了解,但对明治维新具体内容可能较模糊。
通过这一课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作用,同时让学具有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比近代史上不同国家不同的改革道路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掌握明治维新内容并分析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掌握本课的重点,提出问题并设比较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日本工业发展的进程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不同突破本课的难点。
学法:问题探究、分析图表、历史比较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
1、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本单元第1 2课明治维新的背景导入新课: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新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一场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导入本课。
2、教学过程
通过复习学生得出明治维新的背景和目的
一、改革背景和目的:
背景: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建立
目的:巩固新政权,摆脱民族危机,发展本主义,实现富国强兵。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得出改革的主要措施:
二、改革措施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
3、文化上:文明开化
4、军事上:建立新军队
逐一对各项具体措施进行分析,首先是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根据学生阅读课文情况,掌
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日本人是没有姓的。
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出于编订户籍、征税的需要,命令国民必须起姓。
这才轰轰烈烈地兴起了全国取姓热潮。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水原”、“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
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
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
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
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
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
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百目鬼”、“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都有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的。
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
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
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
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
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
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
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使日本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缓和的社会关系、自由劳动力、一定的资本)小结本目导入第二目,经济上:发展新经济。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阅读课文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发展新经济的措施,通过对以下问题的分析了解经济措施的推行所起到的作用。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3%,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请回答:
⑴地税改革的前提是什么改革?有何规定?产生了何影响?
①土地制度改革;
②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发展。
⑵地税改革后,地税征收的依据和标准分别是什么?向谁征收?征收的形式如何?这一政策产生何影响?①依据:土地价格;标准:3%;
②对象:土地所有者。
③形式:货币
④影响: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⑶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何首先进行土地改革?
①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日本当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借助地税改革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
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请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殖产兴业”得出表格:
进行改革,导入下一目。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通过阅读课文掌握本目的内容:
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比如: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所以对于外来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出示材料1:“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
——1872年征兵告谕
材料2: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郑重宣布:“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
请思考: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军事的措施和内外目的分别是什么?
措施:义务兵役制;常备军;
目的: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导入第四部分军事上的改革内容。
以上四部分内容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明治维新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明治维新能够获得成功,下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历史潮流19C中,日本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发展
力量对比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力量强大,推翻了幕府统治
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改革者素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领导
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得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工业发展与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进行比较。
思考:日本工业发展的进程和英国工业革命的有什么不同?
从原因、时间、内容、特点四方面来思考。
1、原因:
(1)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
2、时间:
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
3、内容:
(1)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样板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
(2)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4、特点:
(1)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
小结本课:本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即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尤其要向学生强调,明治维新采取的各项措施是逐步实施的,即从1868年开始逐年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
出示板书设计。
六、说板书设计
第3课明治维新
1、政治上:破旧立新
2、经济上:殖产兴业
3、文化上:文明开化
4、军事上: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