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习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再如“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缩小也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