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舌诊图谱指南(附图)

温病舌诊图谱指南(附图)

辨舌苔一、白苔白苔有厚薄之分。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

稂据舌苔厚薄、润燥程度不同,分为下列几种,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

风寒表证亦可见到苔薄白,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以此为别。

(编者按:现诸多舌诊书或中医书中,常有以薄黄苔对应风热表证之舌苔,在温病学教材以及温病学经典著作中大都以薄白苔作为温邪在卫表之舌征,黄苔为入气分之征兆,学者宜察之。

)治宜辛凉解表。

如症以发热为主,微恶风寒,口微渴,偶咳嗽,脉浮数,宜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如证见干咳为主,微恶风寒,口微渴,用桑菊饮。

若苔薄白而干燥较为明显,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初犯肺卫者。

如《温热论》:“若苔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银花露、芦根汁等”2、苔白厚而粘腻苔白满布,质地较厚,板贴不松,垢腻润泽意义:湿热郁阻气分,湿浊偏盛。

治疗:开泄化湿。

常症见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编者按:卫表证明显常用三仁汤、吐泻为著可雷氏芳香化浊法,夹食滞可一加减正气散,水湿重者可藿朴夏苓汤)叶天士:“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

”即指此种舌苔而言而言。

3、苔白厚而干燥是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即胃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治疗:先当养津,而后降湿浊。

如叶天士说:“再舌苔白厚而千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

”章虚谷亦说:“苔白而厚,本是浊邪,干燥伤津,则浊结不能化,故当先养津而后降浊也。

”临床对此类病证,养阴化湿浊常同步进行。

并根据阴伤和浊结程度,养阴、化浊治疗有所偏重。

4、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此为湿遏热伏之象。

一是气分邪热为湿浊阻遏不达;二是热毒内伏营分,兼有气分湿邪郁阻不化。

治疗:当先泄湿透热。

如吴坤安说:“热因湿邪遏伏,宜泄湿以透热”,如用水牛角、滑石、茯苓皮、猪苓、米仁、茵陈、黄柏之类。

叶天士说:“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

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矣。

”5、白苔滑腻厚如积粉此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病多凶险。

治疗:开达膜原。

如症见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者,可用达原饮,或雷氏宣透膜原法,以冀病邪出表而解,如邪不出表,舌苔变黄,为邪气驱入胃腑,当用下法。

附类似苔:白苔如碱状(编者按:应是较积粉苔更为干者);为温病兼胃中宿滯挟秽浊郁伏。

叶天士称:“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夹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

”可与厚朴、槟榔、草果、藿香、佩兰、石菖蒲、杏仁等加减。

6、白砂苔(水晶苔)苔白干硬如砂皮,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

治疗:通腑泄热。

吴又可:“白砂苔: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

”常用方用大、小调胃承气汤。

二、黄苔黄苔多由白苔转变而来,标志邪热已入气分。

临床上须区分其厚薄、润燥、兼白、不兼白等情况。

黄苔主里,属实、属热。

薄者病浅,厚者病深。

润泽者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已伤。

黄厚焦燥者为阳明腑实,黄腻厚浊者为湿热蕴阻。

若黄白相兼,则为邪虽入里而表邪未尽,卫气同病的征象。

1、薄黄苔:苔薄黄不燥,为邪热初入气分,津液未伤;苔薄黄干燥,为气分热甚,津液已伤。

治疗:轻清宣气。

如症见身热,心烦、坐卧不安者,可用栀子豉汤。

吴坤安:“黄苔虽主里,如苔薄而滑者,是热邪尚在气分,津液未亡,不妨用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邪亦可外达肌分而解也。

”2、黄白相兼苔:为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

量其表里湿热邪气偏盛不同,又可细分为白多黄少,黄白相参,黄多白少三种。

3、 老黄苔: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阳明腑实之证。

4、黄腻苔:主湿热内蕴。

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

三、灰、黑苔:《辨舌指南-灰色脾经》说:“如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

”灰苔即浅黑苔,温病过程中出现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来,标志着病情已经较危重。

黑苔所反映的病变,以热盛伤阴者居多。

一般而言,凡灰、黑苔焦燥的多为热邪极盛,或热灼真阴的征象,灰、黑润腻苔者的多兼挟痰浊内伏,温病过程中多见如下三种:1、灰燥苔、黑燥苔1.1灰燥苔特征:苔灰而干燥意义:热结肠腑,阴液稍伤。

治疗:通腑泄热。

1.2黑燥苔多出现于温病后期,为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背阴的征象。

多见舌体枯痿,绛而不鲜。

其苔薄而不厚,且中无芒刺,与腑实证的黑苔自有不同。

意义:邪入下焦,耗伤真阴,心火亢盛。

治疗:育阴清热。

如症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脉细数等,可用黄连阿胶汤。

叶天士说;“舌黑而干,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

”章虚谷亦称“若黑燥无苔,胃无浊邪(王孟英:非无苔也,但不厚耳)。

故当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仲景黄连阿胶汤主之。

1.3黑苔焦燥起刺者意义:热结肠腑,肾阴耗竭,即所谓“土燥水竭”。

治疗:急下存阴,如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硬痛拒按,大便秘结,可选用大、小调胃承气汤。

叶天士说:“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2、灰腻苔:意义:温病兼夹湿、痰。

治疗:清热化湿、化痰。

症见身重、肢体酸楚、脘痞,心烦口渴,溲赤等,薄腻苔之湿热内郁气分者可用银翘散加三仁汤、厚腻苔之痰湿内阻重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治疗。

3、灰滑苔:意义:温病过用寒凉,中阳受损。

黑润治疗:温中散寒。

如症见腹满不食,自利不渴,呕吐腹痛,可用理中丸加祛湿类药。

4、黑苔如烟煤隐隐特征:舌面无明显黑色苔垢,仅见薄薄黑晕,有如烟煤隐隐。

意义:图1为中阳不足,阴寒渐生,图2兼有阴津耗伤。

治疗:甘温扶中。

如图2兼阴津耗伤者, 兼以甘寒濡润。

如叶天士说:“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润者,甘温扶中。

”临床可予小建中汤之类加减。

5、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黑苔。

由于病变迅速发展,舌苔未及转化,故苔色仍黑,但因阳气随血而耗,故舌质变为淡白无华。

二、辨舌质辨舌质由于舌为心之苗,而心为血之主,故通过对舌质的色泽、形态等观察,可以辨热入营血的病候。

温病舌质的变化,主要有红舌、绛舌、紫舌等不同。

(1)红舌: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

这里所说的红舌,比正常人舌色稍深,应注意区别。

温热病邪在卫分、气分,由于热邪亢盛,舌质亦可变红,但多局限在舌的边尖部位,且多罩有苔垢,与热在营分全舌纯红而无苔者有所不同。

1、舌尖红赤:意义:热入营分,心火上炎,气分邪热尚未净解。

治疗:清心凉营。

如症见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小便短赤热痛,可用导赤清心汤2、舌红中有红点:特征:舌质红,有散在红点,罩有少许苔垢意义:热入营分,热毒乘心。

治疗:清心凉营解毒。

如症见全身高热不退,神昏谵狂,肢厥,脉数,可用清营汤加牛黄等。

3、舌质光红柔嫩特征:舌红柔嫩,望之润泽,扪之干燥无津。

意义:营分邪热初退,津液未复。

治疗:增液生津,方如增液汤。

4、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意义: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主要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阴未复之证。

治疗:滋养阴血,补气生津。

叶天士说:“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 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临床还可以归脾丸、八珍汤等加减。

5、舌红上罩黏腻苔特征:舌红荣润,上罩少许片状黏腻苔垢。

意义:邪热已入营分,卫气分之邪尚未尽解。

治疗:泄卫透营,清气化湿。

可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佩兰等。

此多见于伏暑卫(气)营同病,因外有表邪,故用银翘散辛凉透表;中夹秽浊,故加佩兰芳香逐之;邪热内舍营分,故以生地、丹皮、赤芍凉营滋液。

6、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均系心营热毒极盛。

温病过程中的红舌,其类型虽有多种不同,但所反映的病变性质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热在心营,舌色红赤鲜明;虚者属气阴不足.舌色淡红而不荣。

(2)绛舌:绛指深红色。

绛舌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

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1、纯绛鲜泽:意义:为热入心包征象。

治疗:清心凉营,可用清营汤,若兼昏谵,语謇,胸腹灼热,四肢厥冷,为热闭心包,宜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至宝丹。

叶天士说:“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

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吴坤安称:“如见舌苔鲜红绛舌,此疫邪入于营分及包络之间,汗下两禁,惟宜清营解毒,逐秽开闭,如犀角、银花、菖蒲、郁金、西黄、金汁、人中黄之类,与温热暑症治法相通。

”(按:西黄即牛黄之产于陕西、甘肃省,入药最胜;今金汁、人中黄已不用;犀角用水牛角替父2、绛而干燥:意义: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治疗:凉血清火,滋养营阴,方如王晋三犀角地黄汤加玄参、花粉、紫草、丹参、莲子心、竹叶之类。

叶天士说:“若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火为要。

”3、绛而兼有黄白苔:意义:气营(血)两燔。

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

治疗:气营(血)两清。

症见壮热、烦渴、斑疹,可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或用化斑汤方;气血两燔证情严重者可用清瘟败毒饮。

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4.1舌绛鲜泽上罩黏腻苔意义:湿邪留恋气分,邪热由气入营血,挟痰湿秽浊之气,蒙蔽心包。

治疗:化湿清气,凉营清心,或兼以开窍。

可用水牛角、生地、丹皮、银花露、鲜菖蒲等,若兼神昏痉厥,可加至宝丹清心开窍,山羊角、钩藤凉肝熄风。

4.2舌绛不荣上罩黏腻苔特征:舌绛不鲜,上罩厚腻苔垢意义:热人营分,兼夹痰浊中阻治疗:当先化痰逐秽,如兼痰浊蒙蔽心包,兼以宣窍涤痰。

方如导痰汤加菖蒲、郁金、牛黄、天竺黄、苏合香丸。

邵仙根称:“舌绛黏腻上浮,暑湿酿蒸,痰浊蒙闭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秽,宣窍涤痰之法,痰多可用西黄、天竺黄之属。

”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特征: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意义:胃阴衰亡。

治疗:甘寒养胃。

如症见口渴, 但欲饮不欲食者,可用益胃汤。

叶天士:“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

”王孟英:“光绛而胃阴亡者,炙甘草汤去姜、桂,加石斛,以蔗浆易饴糖。

”吴坤安:“若舌色红泽而光,其色鲜明者,属胃阴干涸,犹可滋养胃阴,甘凉纯静之品主之,如鲜生地、鲜石斛、蔗浆汁之类。

”6、舌绛不鲜,干枯而痿:意义:邪热深入下焦,肾阴枯竭。

病情多危重。

章虚谷说:“其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肾阴将涸,亦为危证。

”治疗:填补真阴叶天士:“其有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