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
【摘要】
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
【关键字】
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
【正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
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

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

在交响乐曲中,有些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

有些取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

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

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

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

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

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知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展、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交响乐发展期间涌现了太多著名而杰出的音乐作家,就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海顿、马勒、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普契尼……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宝贵而精彩的财富。

而他们面对命运不断抗争的精神更是无边的宝藏。

还记得老师在交响乐课上让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演示的那句铿锵有力的“梆梆梆梆”,给我们介绍《命运交响曲》的
各个章节的特点和联系。

感觉在老师的介绍下我对这部惊世之作的欣赏似乎更进一步了!感受到大师对音乐的完美诠释!在幽暗的灯光下,我似乎看到一位英雄的不屈奋斗!感受到无语言寓的激动!
贝多芬的《命运》,这首曲子一直都存在我的音乐盒里。

曲子里那急冲冲的扣门声及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就会使我马上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命运之神满目狰狞,手持权仗逼近贝多芬的小屋,贝多芬有所警觉,迅速的抓住一把长剑,命运开始扣门了,声音越来越响,最后门被撞开,贝多芬虽然被他弄成了耳疾,但毫不退缩,坚定与命运做战:这是一场毫不喘息的战争,但最后,命运屈服了,贝多芬吹出了胜利的号角。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他的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在《命运》中演绎的淋漓精致。

《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

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此时的贝多芬正经历着感情的危机以及耳聋所带给他的痛苦,此刻的贝多芬是绝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贝多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他心爱的艺术!贝多芬用音乐喊出了
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是我屈服。

”“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这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是音乐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整部作品以第一乐章的主题为中心,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之美。

俄国作曲家一语切中要害“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敬”。

他认为首要的事情是“应当教他们热爱音乐”。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

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

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

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

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

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参考文献】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交响乐赏析》。

相关主题